對於幽深靜謐又浩渺無垠的太空而言,“聯盟號”國際空間站就像是陪伴在地球身邊的一個銀白色顆粒。
地球基地與其保持著4時不間斷實時聯係,此時的基地裏,科學家們正熟練的忙碌著。
空間站已經有條不紊的運行了兩年了。對於地球基地的人而言,本以為又是按部就班的一,可就在此時,卻收到了來自空間站的報告:捕捉到了持續的量子波。
波並不是一直連續的,中間中斷過兩次,直到最後再無波收到,整個過程一直持續了十幾分鍾左右。
麵對突如其來的情況,已習慣了相安無事的科學家們那平和的神經似乎被拉扯了一下,不過卻也並沒有手足無措。一個被設計的極其精密、反複論證過多次才會發射到太空的空間站,一般是不會出啥問題的。然而一旦出事,多半就是棘手之事,對於這一點,大家其實有著一定的心理準備。
現在的情況是,僅憑站裏的科學家們,這段信號沒法破解。
大家腦海裏都本能地閃過一個在科幻電影裏出現過多次,幾乎全世界人都耳熟能詳的詞。可是,證據呢?
今值班的首席科學家是盧宇,他琢磨著,會不會是地球上的哪個量子實驗室,做實驗產生的信號意外地被空間站捕捉到了?那種一有靈感就不眠不休做研究的瘋子教授,他還真認識幾個。
外星人也好,地球實驗也罷,都隻是猜想,多年的工作經驗產生的一種直覺告訴盧宇,這件事恐怕不會那麼簡單。
緊接著,一封密電從總站傳了出去。盧宇之後也撥打了幾個教授的電話,然後但凡是接通了的,幾乎無一例外,在幾句精簡交談之後,迎來的是雙方短暫的沉默……
第二一大早,世界各地量子技術主要科研院所的負責人,相關領導們被緊急通知在三之內趕到國際量子技術研究總院開會。本次會議對外宣稱,是討論製定量子技術在民用領域的總體發展規劃。
毫無意外地,盧宇被安排參加了會議。在會上他遇見了那被他一通電話騷擾的那幾位同行朋友們,他們似乎早就忘記了這事兒,有人甚至連寒暄都顧不上,隻是禮貌性的看了他一眼,便算是打過招呼了。那幾位“學術癡”,此刻在他眼裏隻有兩種狀態,第一種是沉默,第二種是緊鎖眉頭的沉默。盧宇對他們的為人是了解的,什麼人情世故都比不上科學研究重要。然而此次會麵,盧宇感覺他們的沉默中還融入了一些不一樣的情感。這種情感,他是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到的,那不是專注,更不是樂觀,似乎有點焦慮但又全然不同於因得失心過重而產生的那種焦慮。
在外界看來,本次民用領域的討論會議有點別致的地方在於,沒有媒體報道;會議結束後,討論結果沒有以任何形式和途徑向社會發布。那些企業大佬們還在對規劃白皮書翹首以盼,準備根據其來為企業的未來發展謀篇布局,然而他們通過相關朋友打聽到的消息卻是,本次會議隻是初步討論,還沒有形成最終方案,還要通過很多次後續會議繼續研討。
這個事兒,好像就這麼不了了之了,哪怕是在當時參加會議的那一群人裏,有些人也對這個事漸漸淡忘。
十年的時間,一晃就這麼過了。
然而淡忘這件事情的隻是部分人,還有那麼一部分人,對其是永不會忘的。相反,這件事情仿佛一粒種子,在他們心裏漸漸紮下了根,他們知道總有一,這粒位於黑暗地下被泥土包裹的種子會化為幼苗,破土而出,麵對陽光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