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靜雲,瓦房俗心。
一座名叫“蒼潭”古老鎮,三條不同方位卻都伴隨著鎮人們日常生活的河緩緩流淌於此,河水清澈,水麵漂浮著的幾朵水蓮花下,金紅鯉魚在悠然的玩耍著。
河麵上,有那書生模樣的翩翩君子乘著一兩搖擺木船,把玩著折扇,在湖麵上四處欣賞,等到看見某處鎮上房屋樣式門檻頗對眼,或是白雲之下晨光初照河麵盡得人意,若是能有一個靈感,瀟灑寫出一句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
這樣絕佳的詩句,不知又是可以被多少同伴稱讚自己才華橫溢,筆底生花。最主要是又不知有多少古樸女子會偷偷愛慕起了自己。
彩雲河,卷圍溪,以及更長一些的幽情河,這三條盡是被鎮詩人取了個文雅名字的溪河,在鎮中部偏西一點的方向,逐漸彙流出了一個三麵的平台。
順著幽情河乘船飄泊來此的人們呢,可以正好在對前麵的地方,看到彩雲河與卷圍溪兩條河流的中間,夾著一處與鎮周圍建築相比都要顯得更加特別的房屋。
屋子蠻大,可以看出來分為了前後兩廳,前廳整個暴露在了外麵,底下有個兩米多高的方形台子墊著,兩邊有兩根都是為精致的木雕做成的梁柱支撐,台中央上的懸板上刻著“明祥殿”三個大字,殿前的廣場也是不,更是有著專門能讓人上船下船的地兒,故而就顯得與其他房屋前那一點台階的不同。
鎮的人們都是曉得這裏的,這是一處從很多年前就存在的戲台,鎮裏有老人過,從鎮存在的那一年起,這個古戲台就已經建好了,戲班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到至今也一直未曾斷過,這處戲班可不比於其他戲班穿梭於各地表演,他們就定居於此,台裏也都是些鎮裏長大的孩子。
一年中每月的十五伴晚時分,忙碌了一的鎮人們大多都會選擇來此看戲,人最多的時候,廣場前會站滿了人,在不遠處的湖麵上,更有不少士族的公子相約自己的心儀女子或是好朋友在船上喝茶一起賞戲。
而這個時候,戲台也是會準時表演,戲班老祖宗定下的規矩,無論刮風下雨,隻要廣場前麵還有那一個觀眾,戲就不會停。當然,戲班延續到了現在,也並不是每次都有人來觀看的,有的時候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也會出現是廣場空無一人的情況,可是戲班的班主卻不知為何,從來不會缺席過一次唱戲,哪怕十五那沒有觀眾,戲台的戲也未曾斷過。
而今時今日,正是農曆七月的十五日,也就是人們稱的中元節,俗稱為鬼節,“蒼潭”鎮民風樸實,鎮人都對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法深信不疑,所以來今晚上都得待在各自的家頭裏不準出去的。
果不其然,已經臨近伴晚了,而以前十五本該人滿為患的“名祥殿”前的廣場上,此時卻是空無一人,房簷上懸掛的兩盞燈籠已經被點亮,微微一點的燈光準備接替著夕陽,平時的話不僅隻有這兩盞燈籠,來此的看客都會自帶盞燈,河麵上的木船也都會懸掛盞燈,人搖燈晃,好不熱鬧。
今就隻有兩盞懸燈撐起一點微光的戲台,顯得額外的寂靜。不過這份寂靜並沒有持續多久,不一會,就有那鑼鼓聲響起,有那胡琴吹起伴奏,原來,是已到伴晚時分,從來準時的戲班開始唱戲了。
一陣鼓聲下來,台麵上走上來了兩人,一位是衣裝錦繡的老生,一位遠遠看上去像是貌美妖豔的花旦。
戲班每次排的戲都是不一樣的,花樣多,一般可以隔個好幾次來看都不重樣,畢竟這裏的戲台子不比外麵,一月也才表演一次,又是在固定地方表演的,總不能讓客人每次都看一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