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二百零二年,武皇木明陽登基的第二百零二年,處月國可汗耶律隆喜集結全國境內八百萬鐵甲騎兵,命葉戶耶律隆慶與大將軍拓跋雄奎分兩路進兵大唐幽涼二州,除回紇蘇丹洽沐斯外,吐蕃首領棄宗弄讚,六詔首領皮羅閣分別於西南、正南各自陳兵百萬,於邊境觀望。一時間,大唐邊境風聲鶴唳。武皇派遣大唐戰神,兵部尚書孫神策總理邊境戰事,右武衛大將軍莫陳實總領北部對處月國戰事。於授二年五月在幽州北部塞漢城對峙,然對峙三月有餘,雙方卻各自罷兵,戰事卻不了了之。民間議論紛紛,猜忌不斷。
一月過後,從各大武學修行聖地漸漸流傳出事情的真相,原來在各國聯合侵犯大唐邊境的時候,遠在東海臨淄城,迎來了一場曠世大戰,海外各族積蓄三千年實力,培養出十八位道境高手以及數十位無間境高手,聯合齊至臨淄城,打算從大唐強取青州,劃歸海族,建立海族在陸地上的根據地,以謀求更多陸地上的利益。這時人們才知道原來海族已經強大到了這種地步。關鍵時刻,大唐大修行者,榜第一人,道尊袁罡單人單劍攔下海族,借九州劍氣,斬盡海族高手於臨淄城外,在世人眼中,六境由己高手,自成道域,既被視作陸地神仙,袁罡一人斬殺十八名九境高手和七十二名八境高手,即使對於修行者來也猶如神話,對於普通百姓的震撼反而低得多,畢竟在數千萬人口的一府之內,也未必有幾人是五境高手,何況八境九境對於普通人來,更是遙不可及,普通人根本無法體會九境大修行者的恐怖之處,此時,袁罡真當得一人獨占榜九成風采,八境九境高手在各國,都屬於戰略級的資源,正常一國八境九境加在一起也不足雙掌之數,袁罡的劍斬海族高手的行為,讓各國再次對大唐修行者的實力有了重新的認識,世人均以為袁罡是九境高手,可各國的高層還是清晰的意識到袁罡已經達到了未可知的十境,榜十三人,大唐獨占六人,分別是太學院夫子祁溪,下劍首李太白,玉華寺住持辯機和尚,軍部戰神孫神策,道尊卜靖,下第一袁罡,雖然袁罡已死,但是不排除大唐是不是還有第二人達到了十境,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大唐到了生死存亡之時,是不是還會有十境高人出現,硬抗罰之力,對各國修行者出手,那後果絕對是不堪設想,就是處月,扶餘,回紇,吐蕃,六詔這些國家加在一起,也湊不出十八名道境高手!大修行者的缺失,對於國家來,就是道統的丟失,國力會整體下降,對於維護國家的穩定和抵禦外族的入侵都是及其重要的,麵對這樣的局麵,各國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撤兵。
在這個武道世界,陸地的麵積占據了世界麵積的三層,剩下的七成絕大部分是海洋,極少部分地區是時空裂縫或是隱世秘境。陸地上又分為幾個大國和數百個國,大陸的中心國家是唐國,占據了陸地麵積的四分之一,東臨東海,西至碎葉,南鄰六詔,北接處月,幅員百萬裏,名山大川,武道宗門多不勝數。
對於這個世界存在多少年已未可知,自有文字記載,分別經曆了大夏,大秦,大漢,至現今的大唐,人們習慣以中原王朝的名字來代替這個世界的簡稱,所以這個武道世界也被大家默認稱為唐武世界。
唐武大陸上人族有大大上千個國家,自上古時期人族大能者倉頡感悟地至理創造文字,結束蒙昧的遠古部落時代,至今已有十二萬七千年,在這上千個國家中,均是推崇武道,因為從遠古的蒙昧時期開始,人類就是通過修行武道,和野獸爭奪生存空間,從自然界獲得食物,在這些國家中,大唐帝國麵積最大,大唐處在大陸的中域,幅員數十萬裏,地大物博,是一個高度集權的武道國度,境內大宗派星羅棋布,武道聖地多達數十餘處,能被稱作武道聖地的修行宗派,至少要有一名八境無間高手,大唐境內分九州,每一州均有一名總管,是中央帝國任命,為州內最高長官,能夠成為總管,均是資深大修行者,能被中央帝國任命,都是對唐皇非常忠心的修行者,每一州內下設九郡,郡內人口過數億,大郡內人口接近十億,郡內長官為郡守,由總管推薦州內武道強者或者軍部推薦戰功卓著的將才,也可由大型宗派或武道聖地推薦中央,每一名郡守最終都會由武皇最終禦筆朱批確定最終人選,所以郡守都可稱作子門生,每一郡下設九府,府主由府內各宗派及大族勢力公認推選產生,報備總管,再由總管上報中央,一般情況下總管隻要上報中央,都會獲得批準,可見總管在大唐境內的權利之大。大唐帝國有神書一部,名為【氏族錄】,由曆代武皇所著,裏麵記錄著所有府主,郡守,總管的名字,以及軍部所屬六境以上的軍職人員的名字,凡是被氏族錄記錄名字的人,視為被皇恩加持修行者,一刻鍾內,加持者可通過官印在大唐境內溝通氏族錄,降皇氣,發揮越階一境的實力,每名加持修行者一生可使用三次皇氣加持,三次用完,氏族錄上的名字會自動消失,所在職位也會被中央自動取消,選派新的接任者,修行者本人將從此以後不在官方任職。可見大唐對於境內官方修行者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