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天狼神(1 / 3)

開源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提倡廉潔。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禦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簡單地,衣服沒有花裏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繡彩,帷帳屏風落滿補丁,床榻被褥“敗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

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格:“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文化

藏書

曹操喜愛墳典和六藝之學。在統一北方的混戰中,就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求。建安五年(00年)他擊敗袁紹後,下令“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設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廣收在戰亂中散佚的東漢官府和民間藏書,“采輟遺亡”,藏在中外三閣和秘書省。還請蔡邕之女蔡文姬講其藏書之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6]

宗教

曹操收編太平道、撫接五鬥米道勢力,集中控製方士,乃至"挾子",目的皆在暗爭"命"。曹操一生所經營之"命在吾"的魏氏聖化大業,隨曹丕黃初元年受禪而得實現。從曹操勢力興起以至漢魏禪代,其間許多重大曆史事件與原始道教牽涉至深。[64]

民族

匈奴

建安二十一年(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七月,南匈奴單於呼廚泉來朝賀,被扣留在鄴城,曹操借機將南匈奴分為五部,選漢人為司馬加以監督。[65]

烏桓

東漢末年,烏桓(又稱“烏丸”)占據遼西、上穀、右北平三郡,各自稱王,常侵擾北方四州、“殺略吏民”。烏桓蹋頓總攝三王部,跟袁紹要好,曾幫袁攻滅了公孫瓚。官渡之戰後,袁紹退回冀州不久就病死,而他的兒子袁尚、袁熙又投奔了烏桓。曹操北征烏桓蹋頓,出自戰略的需要,即要徹底消滅袁氏勢力並統一三郡。白狼山之戰,曹軍大勝,並把烏桓俘虜去10餘萬戶的漢人和幽、並二州的烏桓萬餘“落”(烏桓戶口的基層單位)遷入內地。促進烏桓人同漢族逐漸融合,這對鞏固北方社會秩序、使人民生產與生活安定有著積極的作用。[56]

社會

曹操在世時還提倡過薄葬。

曆史評價編輯

史書評價

陳壽《三國誌》:“漢末,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禦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66]

王沈《魏書》:“太祖禦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曆代評價

李瓚:時將亂矣,下英雄無過曹操。[67]

鮑信: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68]

張遼: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69]

涼茂: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湣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70]

孫權:其惟殺伐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禦將自古少有。[71]

孫楚:太祖承運,神武應期,征討暴亂,克寧區夏;協建靈符,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7]

陸機:接皇漢之末緒,值王途之多違,佇重淵以育鱗,撫慶雲而遐飛。運神道以載德,乘靈風而扇威。摧群雄而電擊,舉勍敵其如遺。指八極以遠略,必翦焉而後綏。釐三才之缺典,啟地之禁闈。舉修網之絕紀,紐大音之解徽。掃雲物以貞觀,要萬途而來歸。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齊輝。濟元功於九有,固舉世之所推。[7]

潘安: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製勝於廟算。[74]

劉淵: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75]

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76]

裴鬆之: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66]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下可不負飲矣![77]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梁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78-79]

王勃:魏武用兵,仿佛孫吳。臨敵製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80]

魏元忠:魏武之綱神冠絕,猶依法孫、吳,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複出其下哉![81]

朱敬則:①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8]②昔魏太祖兵鋒無敵,神機獨行,大戰五十六,九州靜七八,百姓與能,下慕德,猶且翼戴弱主,尊獎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