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暴風前夕 四(1 / 2)

距離李承下山後又過了四個月,新的一年的夏來臨了。

這四個月裏麵發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比較重大的就是下麵幾件事情:

魏國和陳國之間的戰爭已經結束了,以陳國退兵賠償作為結束。

齊國攻略東瀛大島的戰爭不是很順利,鬧黑卡手下的倭國人根本就不跟齊國軍隊正麵交手,而是以遊擊戰騷擾。加上齊國因為內部勢力最近相互傾軋的太過分了,導致齊國在東瀛大島上的各個勢力之間也是相互內耗,送了倭人很多輝煌的戰果,所以現在東瀛大島上的戰事也放緩了,齊國準備先梳理一下內部的矛盾,梳理清楚之後再去清算。

燕國和趙國的重心也從草原暫時放回到了國內。原本李承將鮮卑滅族後,燕國和趙國已經開著軍隊挺進了鮮卑草原,白白的圈了好大一片地。然而也是因為國內大勢力內部矛盾被激化,所以兩國不得不將重心轉移回了國內,眼看著突厥、契丹兩族占據了鮮卑留下的大部分草場。

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突厥和契丹這兩個原本的族,突然冒出了好幾十個一流級別的武者。雖然進攻不足,但是抵禦燕趙兩國的高手突襲卻是綽綽有餘了,足以保護他們的高層能夠平安的管理族內事務,避免因為單於的突然去世使得繼承人內鬥,錯失發展壯大的機會。

可以預見到,如果燕趙兩國不能趕在突厥、契丹兩族消化掉鮮卑的資源前處理好內部矛盾,那麼未來的北方邊境上,燕趙兩國的對手就從鮮卑變成了更加年輕有朝氣的突厥以及契丹兩族。

李承在偵查的過程中,已經知道中原各大勢力的內耗,是有興武教在背後推波助瀾。雖然興武教內部的法是為了“消減各大勢力的有生力量,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給興武教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但是從結果上來看,李承心中就有種興武教是在給異族保駕護航,妥妥的漢奸的感覺。

不過這種念頭在李承的腦海中一閃即逝,雖然不知道興武教最終到底想要幹什麼,但是他們確實站在各大勢力的對立麵,他們的利益訴求結果可能正好便宜了各個異族而已。

最後也是最重大的消息便是,琅琊王氏在越國完成了開疆拓土的偉業:他們開發了台灣島北部的港口,建立了一座城池,如今整個台灣島被封給了琅琊王氏作為封地,島上的其他城市就要他們自己去分封領主,然後建設了,相信有很多渴望封地的賜爵都願意花大筆的資源在琅琊王氏的手中換到一塊實封的土地。

而建設城池,招募居民,隻要有了封地,有足夠的資源,都不叫事,可以預見到,未來十幾年內,奴隸販賣的生意會引來一個爆發期。

當然這個時候台灣島的名字不是叫台灣,而是叫琉求,第一代的琉求伯是原本的會稽賜侯王希之,而不是現任的琅琊王氏家主。

“果然,之前齊國的開疆拓土,是以石見銀山作為核心目標,而中原周邊沒有第二個石見銀山值得大勢力大動幹戈,所以會讓其他勢力覺得難以複製,看不到拓展的好處,不願意開疆拓土。如今琅琊王氏的成功開發了台灣島,雖然沒有石見銀山輸出大量的利益,但是很多隻有賜爵的勢力都會找琅琊王氏換取一片封地,將虛銜轉化為實封,得到大漢分封製度的保護。”李承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利益所在。

“琅琊王氏光是賣手中的封地,刨去前期的投入,所獲得的利潤就是一個文數字。如今和齊武王那個時候不同,國內有著太多的勢力或者家族隻有虛銜的爵位,沒有實際的封地了。所以琅琊王氏喝了這一口頭湯後,會引來更多的家族效仿,大航海時代不遠了。”李承仿佛看到了這個漢朝版本的大航海時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