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攤上大事了(1 / 2)

大衍王朝的開國皇帝,曾是前朝臨國公,隻因前朝皇帝放任宦官弄權,自己安於享樂,不顧江山社稷,至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民怨四起,多地百姓揭竿而起,自行組建義軍,勢要推翻昏君。又時至邊境烽煙四起,東胡、北狄、南蠻、西夷蠢蠢欲動。王朝內憂外患之際,臨國公薑臨攜四子臨危受命,帶領眾將東征西討。中原江湖諸多有識之士紛紛投入其麾下,耗時十二年終於平定內亂,蕩平外寇。北狄、南蠻、西夷先後被滅國,領土擴大數倍。僅剩國力最強的東胡以東部鄂倫雪山塹峽為然壁壘,與其東西相望,分庭抗禮。正當臨國公在東部邊境整軍準備一鼓作氣蕩平東胡,統一下之際,內庭宦官之首--大太監杜成雍向皇帝進言,汙蔑臨國公功高震主,意欲謀反,皇帝擬聖旨800裏快馬傳召臨國公回京述職,預行“鳥盡弓藏”之舉。臨國公在宮廷內宴之上被賜下毒酒,哪怕其二子--策上將薑升聞訊帶兵入宮,也未能救下因愚忠而飲下毒酒的臨國公。由於受命於臨國公臨死之前的囑托,薑升並未弑君,隻是掃清宮闈,將以杜成雍為首的一眾霍亂內庭的宦官除以淩遲之刑,後應百官所請,逼前朝皇帝退位,幽禁於後宮百壽閣,開創大衍王朝,追封臨國公為高祖皇帝,自稱太宗皇帝,國號啟。太宗在位至今三十三年,對外在塹峽修建墉關已拒東胡,對內休養生息,設三省六部,協助君王管理百官,減輕百姓賦稅,鼓勵耕種,中原各地百姓豐衣足食,國泰民安。是為“啟盛世”。

永安城,寓意永世太平、長治久安。作為大衍王朝的都城,更是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市場繁榮,由於都城並無宵禁,永安城的夜晚更是燈火通明,坊市、酒樓人流不止,青樓及湖上畫舫更是夜夜笙歌。

沐煙樓,作為永安城名聲最大的青樓,位於永安城可謂是寸土寸金的啟大街之上,每夜裏富豪鄉紳,高官紈絝絡繹不絕。而今又因為是歲末沐煙樓選花魁的日子,更是人聲鼎沸,不光醉心湖上的畫舫人頭攢動,就連岸邊的酒樓茶肆也是賓客絡繹不絕。沐煙樓西北方向的一家茶肆,雖然地理位置不佳,並不能看到湖上畫舫全貌,卻絲毫不影響顧客關顧,僅有幾張桌子的茶肆已然座無虛席,老板是位中年男子,在招呼客人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也不忘了埋怨自己,為啥不管鄰居多借幾條長凳,好多招待幾位客人,讓生意更紅火一些。正當老板在埋怨自己的時候,忽然被人拉了一下,老板扭頭一看,竟是個麵容白嫩,身材單薄的少年。少年穿著粗布麻衣,大概十七、八歲年紀,身後背著一個破舊的布囊,以老板多年閱人無數的眼力來看,大概是位從遠方鄉野進京趕考的窮書生。可能是實在路途遙遠,怕路上有什麼意外變故,這位書生連春節都沒在家鄉過就趕在歲末入京,怕是希望有多點兒時間準備明年的春試。

“公子有什麼事嗎?”大概是長期生活在永安城見慣了高門大戶的緣故,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茶館老板卻硬是擠出了一句自認為還算有文采的語句。

“大叔,麻煩問一下,元王府怎麼走?”

“公子是要去元王府?”中年漢子聽聞少年的話,突然一愣。不是因為其它,隻是這元王府在太宗皇帝立國當年就已經人去樓空,目前已經荒廢了三十三年了。元王薑元,少年英豪,武力蓋世無雙,是當今聖上最的弟弟,當年臨國公征戰四方,元王每逢大戰,必為先鋒,為臨國公平定四方立下了汗馬功勞。隻是奇怪,在當年太宗皇帝登基大典當日,本該在場受封的元王卻無故失蹤,這些年來,太宗皇帝遍尋下也找不到有關元王行蹤的一點蛛絲馬跡。當今聖上也隻得追封其為元王,改其府邸名為元王府,但是不知是何原因,這些年來,卻並未派人打理王府,隻是任其荒廢多年,如今竟如城外破廟一般無二。在繁華的永安城元王府更是成為了及其另類的存在。

中年漢子見這少年年齡不大,可能也是身居窮鄉僻壤,不了解京城諸多情況,隻得為少年解釋“這位公子,元王府早在三十多年前就荒廢了,現在府裏連個活人都沒有,你去那做什麼?”

“大叔你就告訴我怎麼走就行。”

“公子你就順著這醉心湖岸邊朝宮城行走,西南方向有座破敗宅院,那就是元王府了,倒也好找,整個京城如他一樣的宅院就那麼獨一份,你看見就能知道。”中年漢子見少年執意要去元王府,也不刨根問底,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隻管為他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