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周子駕崩,原本就山雨欲來的周朝顯得更加動蕩不安,那一聲“陛下駕崩了!”便成為壓死周朝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各路諸侯王爺紛紛自立國號,一時間下群雄逐鹿,戰爭四起。自北有匈奴犯境,就連周朝早已吞並的東夷南蠻西戎之地中,也有不少嫌不夠亂的人造反叛亂。
硝煙彌漫,屍血橫流,短時間內周朝便在百姓的怨聲中土崩瓦解,而這個時間不過三個月周子的昏庸荒謬,可見一斑。
本來所有諸侯貴族忙著占領吞並周朝的下,可是蓄力了八十年的北方匈奴竟是如此凶猛異常,鎮守邊境的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一點脾氣都沒有,那勇猛無比的氣勢帶著匈奴勢如破竹,直接占領邊關以南的河套平原等地區,這無疑令匈奴為八十七年前吃的河套敗戰出了口氣。
此時的諸侯才反應過來,自己忙著內戰爭地盤,沒有顧忌到外族的侵擾,待反應過來時已經晚了,河套地區可是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就這麼被外族占領無疑於別人在自己身上撕了塊肉,而且還是無比肥美的肉,難道還不心疼?
打回來?不可能,誰去打?誰敢先出頭,就得冒著被別人拆了大本營的危險,於是誰都不敢先動。聯盟?不可能,越處於北方的諸侯國越不可能。南方的諸侯派兵參與討伐,就必須得經過北方的諸侯國境內,自南而北必將經過三個諸侯國,若是北方國待南方國的軍隊到了本土內再發兵與之前行,可能稍處南方的諸侯安心些,但這樣到最後,最北的諸侯看著其他幾國的軍隊紛紛遝至,還敢放其入境?看著那麼幾國堆積起的幾十萬軍隊怎麼也得頭皮發麻,不禁問道,這是討伐外族?還是將就把我一同討伐了?
更何況聯盟後,誰來做盟主?各國聯合必須有一個頭領,不然無數意見該聽從誰的?那又有何聯盟的意義?
就在各國都感到為之頭疼的時候,於是乎有人便,不如放棄河套地區,與之言和
既然有人出意見,那敢情好,一拍即合,於是所有人看著出意見的國家
既然你言和,想必也是胸有成竹,已有言和應對之策,所以那便你們去吧!
嗯!沒錯,是這樣的。
各國與匈奴簽訂了河套條約,條約內容如下:一,河套地區及周邊十三個縣歸北(北就是北方外族之意),諸侯之後的紛爭不得影響該地區,並在邊境上修築河渠,以做國界;二,諸侯共向北賠償黃金三十萬,白銀一百萬,絲綢布匹二十萬;三,諸侯給予北八千名美姬,並要魏氏王侯一名皇子,入贅北方
簽訂了條約後,諸侯轉身便翻臉,又開始了征討之戰……
就這樣,周朝分裂不複存在,諸侯國打得不可開交,各地戰場屍橫遍野,瘟疫四起,巨大的物資消耗弄得各國國庫虧空,以至於下民不聊生,人人怨聲載道,仿佛到處都是烏煙瘴氣。
而此時,來自十三個諸侯國的十三名年輕人悄悄彙聚,密謀著下大事
四十年後,下趨於穩定,最終勝出的諸侯國有著七位,分別是齊、楚、燕、韓、宋、魏、薑七國,他們皆是自命稱帝,將下統一,然而被滅的六個諸侯國便自此銷聲匿跡。
而此次戰爭被記載為諸侯之戰。
停戰後,七國各自忙著國內發展,生怕落下。
大魏,姬姓魏氏後人,都燕京,仁和八年,自諸侯之戰後已是一百零二載。
此時的大魏皇帝魏洪,正於早朝上聽著百臣的爭吵,他麵色紅潤,眼神中卻有些疲意,聽著這些無意義的吵鬧任誰都覺得頭疼。
魏洪,自二十三歲登基,執掌大魏十六年來換了三個年號,這期間魏皇帝於內勵精圖治,輕徭薄賦,盛行唯才是舉;於外發展軍事,聯盟楚國吞並燕國十三郡,將魏國的實力發展了不少,於此看來大魏皇帝倒是位有才明君。
不過即使再有才,麵對滿朝百官的互相爭論也是頭疼不已。至於這次爭論不休的緣由呢便是關於上次聯盟楚國該付出的條件,便是在魏皇帝有了皇子後,待其成年便入贅楚國,成為楚國公主的駙馬,此條件在十年內實行。
眼下已經是魏皇帝登基第十六年,來年春便是十七年,因此也恰好是第十年,楚國一方也有使者來訪,借由訪魏出了此事,楚皇帝也希望大魏在最後一年中實行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