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1 / 2)

第五章現代文化

第一節二戰前的世界文化

一、哲學流派

唯意誌論、生命哲學、現象學、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分析哲學、法蘭克福學派和實用主義哲學等

叔本華:德國哲學家、唯意誌論的創始人。他主張意誌支配一切。在認識論上,他主張非理性主義的認識論。在人生觀問題上,他認為人在現實世界中永遠無法滿足,人生充滿痛苦,必須斷絕“我欲”(否定意誌與生命)才能解脫。

尼采:德國哲學家、唯意誌論的主要代表。他認為,權力意誌是萬物的本原。他提出了超人哲學。他把人類曆史描繪成強者和弱者,以及這兩者之間的永恒鬥爭。尼采鼓吹戰爭,讚揚男女之間的不平等。

柏格森:法國哲學家、文學家。生命哲學和直覺主義的主要代表。

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人的心理(或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三者處於平衡狀態,就會實現道德的正常發展。當人的**受到壓抑時,便轉向其他渠道去發泄,這種轉移的**是一切人類文明的來源。

二、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現代派文學與藝術

(一)超現實主義(SURREALIS)

超現實主義主張透過作品將夢的世界和潛意識的世界呈現出來,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充滿了奇幻、詭異、夢境般的情景,常將不相幹的事物加以並列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超越現實的幻象。

代表人物:布勒東、艾呂雅、阿拉貢、蘇波等。

達達藝術DADA:達達展示的是雜亂無章和驚世駭俗。它是從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出發,以各種諷刺手法甚至惡作劇形式對一切藝術形式的挑戰和攻擊。它產生於混亂,又致力於創造混亂。在破壞一切的同時,也打破現成品與藝術品、創造者與欣賞者、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

(二)後期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認為現實世界是虛幻的、痛苦的,而“另一個世界”——精神世界則是真的、美的。詩歌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另一個世界。為此要擺脫自然主義描寫外界事物的傾向,努力描繪精神生活,探求內心的“最高真實”。

比利時詩人維爾哈倫,法國詩人瓦雷裏,奧地利詩人裏爾克,愛爾蘭詩人葉芝等。

英國的艾略特,代表作長詩《荒原》。

(三)表現主義

情節離奇怪誕、語言形式奇特、人物不成比例。

奧地利的卡夫卡,代表作《變形記》、《地洞》、《美國》、《審判》、《城堡》。

(四)意識流

美國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法國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英國的伍爾芙的《牆上的斑點》和《達羅衛夫人》、愛爾蘭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等。

(五)現代派美術的發展

(六)影視藝術的誕生與成熟

1、電影

1895年1月8日,是電影的誕生日。

盧米埃爾兄弟是“電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