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年與龍鳳台商討守城之事,加強了全城的布防。
次日,耶律重元見劍靈一宿未回,料道劍靈事敗,攻城之勢更盛,但雁門關依山而建,城高牆固,加之黃鶴年調度有方,每次進攻都無功而返。兩軍終成絞著狀態。
黃鶴年見遼軍連日按兵不動,心中猜想遼軍此次誌在必得,斷不肯就此退兵,暫時休兵,必另有所徒,因此日夜加強防備,不敢怠慢。
眼看寒冬已到,細雪紛紛,漫漫黃沙漸成皚皚白雪,黃鶴年正與龍鳳台及慕容昭遠偷安酌,忽然人報北遼大軍有動靜。
黃鶴年等人上城樓一看,但見雪地裏遼軍旌旄揮舞,歡聲如雷,兩軍左右分開,中軍推出一黃旄大蓋,耶律重元騎馬緊隨其後,黃鶴年暗道:“難道北遼皇帝禦駕親征。”
正沉思間,隻見北遼軍中一人縱馬飛馳到城樓下,向站在城樓上的黃鶴年等人喊道:“大遼國承皇後蕭燕燕,欲獨會黃鶴年黃將軍,請將軍下城一見。”
黃鶴年等人早就知道,在遼景宗眾多妃子中,蕭燕燕年紀最輕,卻最得景宗寵愛,入宮不久便被策封為承皇後,近年來遼景宗年老多病,蕭燕燕逐漸左右朝政,起用漢臣,實施一係列改革,使北遼國力更勝從前。
龍鳳台對黃鶴年:“將軍不可應她,恐防有詐。”黃鶴年:“一定要去,不去刹我軍威。”當下轉頭對來人:“回報蕭皇後,退兵一箭之地,我當與之相見。”
龍鳳台見黃鶴年騎馬緩緩出城,從身後士兵取來玉雕弓,搭箭在弦,以防有變。遼軍果然退出一箭開外,而黃鶴年也漸馳漸遠,不久也超出已方射程之外。
龍鳳台終於明白,為將之道,彼以兵相向,我以將相待之,彼以禮相迎,則我當以禮待之,方不失大國之風。
黃鶴年在蕭燕燕幾丈開外,駐馬一看,心頭一震:“是阿藥!”但細看卻不甚相同,雖然相貌頗為相似,神態卻有淵之別,當年蕭采藥神態嬌媚,風情萬種,眼前這位蕭皇後卻威儀四方,英氣迫人。
黃鶴年用槍指著蕭燕燕斥道:“你軍屢犯我境,屠殺大宋百姓,你我勢不兩立,今日陣前相約,意欲何為?”
蕭燕燕輕啟丹唇,鶯聲燕語的:“將軍息怒,今日陣前相約,非為公事,純屬私事,有一舊人托我問候你。”
黃鶴年一愣,問道:“是誰?”蕭燕燕焉然一笑:“此人囑托我別泄露他的名號,他托我問將軍身體可安好?”
黃鶴年哈哈大笑:“你大可轉告他,黃某日進鬥米,強壯無比,正待揮師直搗燕京,收複我大宋山河。”
蕭燕燕不以為意,繼續問道:“將軍有子女嗎?妻室可曾隨軍?”
黃鶴年猜不透她的用意,隨口答道:“黃某有一子,不在軍中。”
蕭燕燕又問道:“黃夫人可在軍中嗎?”黃鶴年道:“你不用跟我東拉四扯,想拉家常,你大可在燕京等候。”
蕭燕燕輕歎一口氣:“素聞黃將軍英雄蓋世,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隻可惜我遼國沒有象將軍這般的人物,更可惜大宋奸臣當道,委屈將軍了。”
黃鶴年怒斥道:“你不用給我帶高帽,黃某不吃這一套,識相的趕快退兵,兩國交好,才是黎民百姓之福。否則,雁門關就是你們契丹撻子的葬身之地。”
蕭燕燕幽幽歎了口氣:“可惜將軍之才,此次相約,蒙將軍不棄相見,我軍當退兵三十裏以示敬重。”
兩軍鴉雀無聲,注視著陣地中央,足足有一柱香工夫,黃鶴年方調轉馬頭回城,蕭燕燕也自回營。
龍鳳台見黃鶴年滿臉疑惑神色,問道:“蕭燕燕與你談些什麼?”黃鶴年搖了搖頭:“淨聊些家常話題,不知有何用意?”
龍鳳台:“北遼斷不會無功而返,需謹慎提防。”黃鶴年點了點頭。
次日人報遼軍果然退兵三十裏,另立營寨。接連幾,遼軍始終按兵不動,黃鶴年和龍鳳台不敢大意,把守城諸路豪傑分成三批,協同士兵輪流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