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2)

元豐元年,閏正月二十七日,微雨。

江寧,宅中。

一襲皂袍的王介甫坐在堂上,即使堂上點著炭火,介甫因為氣濕冷而感到十分焦躁。此時的他正漫不經心地看著雨點落下,隨手拿起身邊的一卷書翻了翻。“老爺,這些都是一些到訪者留給老爺的,有的還帶了些禮物,我讓收到屋裏了。”一旁的一個仆人對介甫。介甫聽完,似笑非笑道:“介甫自身尚難以保全,何來提攜一啊。”“兄不懂,自神宗上位後又任用了一大批人,其中有兄的故交,他們隻想著以兄為群首,故有人來奉承。”此時介甫的弟弟和甫放下手上的書卷,對介甫。介甫聽完,不動聲色,順手從和甫身邊拿起他剛放下的書,隨便翻開一頁讀了讀。和甫感到不解:“兄拿此書為何?”介甫沒答應,細細讀完一篇文章後,又放回去了:“你可知這書是何人著作?和甫如實回答:“此書乃弟尋一些文章整輯而成,閑來讀一讀而已。”

“那來,想必是本朝書了?”介甫隨口一問。

“大多為本朝文章,殘唐的倒也有幾篇,不堪入目罷了。”

介甫聽和甫完,連忙問:“和甫,那這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你可知出自何人之筆?”和甫聽完,微微一笑:“這書中文章百篇,兄為何隻這篇?”介甫端起桌上瓷杯,抿一口清茶,仿佛又有了些精神:“你讀書不少,但拘泥於本朝書。這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多用《詩》中經典規勸當朝皇帝,文風不同於現世雜糅之作,其清新之風異同於他人,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功高於你我之上。”和甫聽完,感到一陣不可思議:介甫這麼高傲的人,也會這樣誇讚別人?於是和甫細細告訴介甫:“兄不知,此文著於嘉佑二年,當時一名士讀罷也曾問出處,作者得知後,也隻淡淡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意使那名士不再過問。名士知後,愈發讚揚此人。”“原是嘉佑年典故,作者可是梅聖俞?”介甫開始猜測。

“非也,實不相瞞,作者正是……”和甫剛想出那個人的名字,卻被介甫打斷了:“我知道了,作者定是同鄉曾子固。”“兄可知道,當時主考官也將作者誤以為曾子固,結果隻給了他第二名。當時科舉,主考官正是歐陽永叔和梅聖俞,而該文作者,也正是蘇家子瞻。”

“子瞻啊……”介甫呢喃著這個名字,仿佛想起了什麼不得了的過往。“兄,認識他?”和甫在一旁試探性問道。

“何止是認識啊…”介甫歎了口氣,“那是幾年前的事了,那時候先帝剛歸不久,聖人對某青睞有加,使某行青苗之法,意行新政,使百姓安居樂業而興我大宋國庫。隻是許多重臣都反對青苗法,其中有三個人鬧得最凶。”“兄任參知政事,是什麼人敢公然反對?”“龍圖閣司馬學士,禮部範侍郎,還有這個蘇子瞻。前兩者都是元老重臣,某不敢多言,隻是那蘇子瞻,兩年間上書兩折。既得那幫老家夥賞識,又受到了聖人讚賞。憑一己之力便引起朝堂轟動,原先支持某的重臣,有些也倒打一耙。可見這蘇子瞻,是個可塑之才。隻希望在那幫爭來爭去的老家夥手上,不要被毀了才是。”

和甫聽完這話,不動聲色,繼續默默閱覽書卷。看了一會,忽然像是想到什麼似的,向介甫行了個禮:“弟有事,先告退了。”罷,連雨具都顧不上拿,慌忙跑回了自己的書閣。“和甫也真是的,外麵雨都那麼大了,就這麼跑出去了。”介甫從座位上起來,緩緩走到堂外。“也不知道他有什麼要緊之事。”一旁的仆人元澤慌忙撐著傘跟出來:“公子躲躲雨吧,別淋壞了身子。”介甫不話,隻看著和甫跑的方向。

“元澤,你去看看和甫吧,這麼一折騰衣服應該也濕透了,找身幹淨衣服,順便送套雨具,讓他忙完還來堂上,人多也暖和點。”元澤正準備去,又被介甫叫住,低聲悄語了幾句:“順便…………”。元澤會心一笑:“喏。”

另一邊,京城內。

一騎從城東出發,冒雨直奔城中那個最高貴的地方而去。那時皇上正在用膳,突然有人闖進殿中:“稟陛下,有人自稱曾公亮之孫,求見陛下。”皇上聽完,自言自語道:“有什麼要緊事,都是明仲親自來見朕的,為何讓明仲之孫來見朕?想必有何要事。”皇上正在思索,那人又補充了一句:“陛下,那後生是帶著孝來的。”聽到這,皇上差點沒從龍椅上滑下來:“快,宣他進來。”

沒過多久,一輛龍輦從東華門出。“明仲,明仲……”皇帝一直重複著這個名字。及至到了曾府,皇帝一下輦,便急忙奔向堂內。當那個鼎鼎大名的神宗,看到熟悉的那個麵孔正安詳躺在棺中時,一把扶住棺,嚎啕道:“明仲先生,曾太傅。你初輔佐朕,便不幸歸,先生難道忘了三朝元老的豪言麼,朕還要你助朕一統啊…”堂中其他人皆跪在神宗身後,有幾個好事的後生,偷偷瞥著那個高不可及的人,為了一個老臣哭成這副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