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地球的冰河期剛結束,就先後迎來了兩次行星撞擊!
第一次撞擊發生在冰河期剛結束不久,一顆直徑約10公裏的行星撞上了地球,撞擊的遺跡至今還存在於南非,它就是弗裏德堡隕石坑。1億8千萬年後,另一顆同等規模的行星再次撞上地球,形成了加拿大的薩德伯利盆地。
這兩次撞擊給地球帶來了許多災難,氣候突變,地殼變形,撞擊的能量加劇了地殼運動,進而引發更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和火山噴發。
可是往往“福禍相依”,大的災難必然會帶來大的福祉。事實也恰恰如此,南非的弗裏德堡隕石坑給後世帶來了數不勝數的華麗鑽石。兩次撞擊形成的隕石坑,和造山運動形成的各種裂縫窪地,慢慢地形成了許多湖泊和河流,不但幫助陸地存儲了大量淡水資源,也為後來生命登陸做出了重要的準備工作。
撞擊帶來的災難,在海洋中的細菌們看來那真是大巫見巫,不但對細菌們的生活影響甚微,反而給它們的進化提供了加速的機會。由於撞擊帶來的巨大能量輻射,看似的災難卻成就了細菌們一次又一次的變異進化。
隨著地球環境變暖,氧氣含量提升,海洋中的細菌已經開始了進化***,什麼共生細菌,吞噬細菌,伴生細菌,寄生細菌……。細胞內部更是出現了翻地覆的變化,不但進化出許多功能各異的細胞器,更是把負責記錄遺傳信息的DNA鏈收束在核膜內的染色體中,從此地球進入了真核原生生物時代。
真核原生生物雖然身型是原核生物的10多倍,但它們依然還是一個獨立的單細胞,隻是細胞內的組織結構更加複雜,細胞器的功能更加多樣,更加先進。
首先,我們看看具有百變外形的變形蟲。它的體型為長橢圓形,為了移動和捕食方便,從一端伸出奔放式偽足。為了配合偽足,又進化出可以自由流動的細胞質,進而通過控製細胞質的流動,來實現控製偽足的伸縮和移動。
這種可以流動的細胞質是如何實現運動的呢?原來變形蟲將細胞質改造成兩種狀態,一種是具有定型作用的凝膠質,一種可以自由流動的溶膠質。這兩種狀態的細胞質是通過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當偽足形成時細胞膜外質向外凸出呈指狀,細胞質流入其中。即溶膠質向運動的方向流動,流動到臨時的突起前端後又向外分開,接著變為凝膠質固定位置。同時後邊的凝膠質又轉變為溶膠質,不斷地向前流動。這樣變形蟲就可以不斷向偽足伸出的方向移動。
能夠快速移動,自由伸縮的偽足,成為了最好的捕獵工具,變形蟲用它來捕捉並包裹獵物,然後利用吞噬泡將獵物消化吸收。很顯然現在的微生物世界是無法抵擋這種進攻的,變形蟲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當時的霸主,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