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車的“突突”聲剛熄滅,辛懷玉就跳了下去。
轉過身吃力的把肚囊囊的行李拖到地下,又從兜裏掏出一塊錢遞給三輪車司機。司機愉快悠長的一聲“好嘞”,腳下發力,重又發動了三輪車,一個急轉彎,“突突突”一溜煙遠去了。
車子離去時掀起一片塵土。辛懷玉邊躲閃邊用手搧了搧撲上來的塵土,這才抬頭往學校的門口看去。
簡陋的大門隻有兩個用磚壘起的門垛,外麵貼了瓷磚,看上去光淨些。兩扇用鋼管和鋼筋焊成的大門沒有上漆,鏽跡斑斑。大門中間開著一扇門。因為經常有人進出,被摸得光溜溜的。門垛太瘦,大門太寬,大門一晃,仿佛門垛就要被揪塌似的。靠右手的門垛上麵掛了個白底黑字的木頭橫匾,上麵用蒙漢兩種文字寫著學校的名稱:
包頭市南海中學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於人口高峰的原因,學校突然變得緊張了。包頭市政府迅速在全市範圍內新建了十幾所中學,其中就有南海中學。
南海中學始建於1978年夏,1978年冬正式招生。從建設時間可以看出學校不大。總共占地1畝,7棟平房做教室和辦公室,1棟二樓做實驗室,教室前麵有一個不足00米跑道的操場。三個年級,每個年級四個班,總共十二個班。這麼的一所學校,鼎盛時學生達1100多,學校隻得壓縮老師的辦公室和實驗室,騰出來做教室。
南海中學之所以叫南海中學是因為學校建在了素有“塞外西湖”之稱的南海湖畔。
起南海湖不得不多幾句。
南海湖現在叫包頭市南海子濕地自然保護區。之前叫南海子,又叫河套。是個土名字。雖土,卻涵蓋了其成因和曆史。
黃河流經包頭段東河區二裏半段區時形成了一個向內的水灣子。清末民初,水灣子與黃河是相通的,從黃河上遊西寧、蘭州、銀川、後套等地經水路用船筏下運的皮毛、藥材、糧食、鹽堿、特產等貨物運到水灣子裏,在水灣子裏修建的碼頭上做買賣。水灣子成了包頭最早的水旱碼頭。
史載,同治十三年(1874年),黃河大改道,原來設在薩拉齊廳毛岱村的黃河官渡口岸被水衝廢,經清廷諭旨欽定,包頭南海子黃河碼頭成為當時綏遠境內唯一的新的官渡口岸。此時,不僅從黃河上遊下運貨物的船筏絕大部分在南海子碼頭停泊卸貨,就連黃河南麵的伊克昭和陝西榆林地區的貨物,也大都在南海子碼頭中轉。至此,包頭才逐漸成為河套地區與土默特平原蒙漢交易中心,黃河中上遊水運樞紐,“西北重鎮”,“水旱碼頭”。
後來黃河南移,水灣子與黃河斷開,加上旱路的通達,碼頭逐漸廢棄,變成了一片孤水。當地人稱南海子。海子即湖的意思,南是因為海子位處包頭市東河區最南端。也有人稱河套。河套全稱黃河河套,指內蒙古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地區。因黃河流經這一地區時形成了一個大彎曲,故名。黃河到了二裏半,隻繞了個彎子,所以叫河套。裏麵多有黃河鯉魚生長,長年有人在湖麵上打魚。黃河鯉同淞江鱸魚,興凱湖魚、鬆花江鮭魚共譽為我國四大名魚。黃河鯉,自古就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洛鯉伊魴,貴如牛羊”之,向為食之上品。這些自不必,本世紀初,國家重視生態保護,正式成立了包頭市南海子濕地自然保護區。如今的南海湖,水草豐滿,各種珍禽異鳥在碧波蕩漾的湖麵上自由飛翔。南海濕地景區成了真正的“塞外西湖”。
南海中學因為毗鄰濕地景區被稱為花園裏的學校。學校裏的老師和學生更願意稱為花園旁的學校。
辛懷玉分配到南海中學是1988年,其時學校已建校10年。這10年間學校並沒有多少變化。操場是土操場,操場與教室之間的廣場是土廣場,教室之間除了種花草樹木的花欄外也全是土地。隻有通往各個教室和辦公室鋪了紅磚,形成一條條狹長的甬道。每次升旗儀式時老師和學生全都站在土窩子裏,稍一動就會揚起一片塵土。塵埃鑽進老師和學生的鼻子裏,嗓子眼兒裏,弄得一片咳嗽聲。操場上做操和上體育課就更不用了。學生在前麵跑,蕩起的塵土在後麵追。
不過這些並沒有影響辛懷玉的心情。
相反,對於剛剛參加工作的辛懷玉來,心裏反倒有種神聖的敬畏。辛懷玉懷揣著做好中國基礎教育的夢想讀完了大學,來到了學校,一切還沒有開始呢。
辛懷玉是幸運的。1984年,高中畢業的辛懷玉順利的考上了內蒙古師範大學。辛懷玉的誌向本來不是內蒙的學校,可惜從農村出來的孩子,英語差,拖了後腿,沒能到省外的院校讀書。不過辛懷玉很快從沮喪中走了出來,畢竟那個年代,有幾個人能考上大學呢。到了內師大,辛懷玉突然覺得上是如此眷顧他,把他送進了那麼符合他誌向和抱負的院校和專業。遙想著四年後他將成為一名教師,站在講台上,台下幾十雙渴望的眼睛盯著他。那是多麼令人心醉的職業啊。想到這些,辛懷玉常偷偷的樂。
那時學校流行一句話,什麼“家有二鬥糧,不當孩子王。”辛懷玉認為那簡直就是胡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