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關”是州府的東部門戶,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古書記載的有名戰役就有不下十次。劉星已經打聽好了周圍的大致環境,到了實地當然要去看看。
劉星先到車馬行,雇車去蕭山下的王莊。
沿途山路崎嶇,劉星和車把式閑聊。問了些當地的風俗民情和傳故事。
車把式老王已經年過半百,是王莊本地人,經常往來運些山貨到東關。
他之前聽東關的官差老爺,這個年輕人竟然是位“舉人”老爺,相當於是鎮長大人,難免有些拘謹。相處久了,發現這位老爺待人很隨和,話也就多了起來。
王莊極偏僻,老王偶爾會捎人出村,之前還從來沒人要搭車去。
他難免好奇,也就和劉星問東問西的。聽劉星起古代的大戰,偶爾就到:
村裏人鋤地,經常會挖到殘兵斷刃,碎甲箭頭什麼的也很多。
還讓劉星看馬車上的銅鉤銅鈴鐺。劉星有些驚奇:
青銅的“韁繩鉤配”是以前騎兵的常用裝備,雖然有些年頭,可是早已殘損,也不值什麼。
那個銅鈴鐺並不是軍用,而是墓道的祭鈴。又稱“攝魂鈴”。本是防盜驅邪之物。
劉星所學的“禮學”中,不但祭禮、朝禮、宴禮,也有吉禮、凶禮等。
古人以“禮教治國”,也就是除了待人接物要學的規矩,婚喪嫁娶的各種講究,劉星也了解不少。
這“攝魂鈴”上刻有道家符咒,往往是在埋葬殺戮過重、又遭橫死的人時,用於防範死者怨氣不滅,回魂害人的。
這裏是古戰場,很有可能是埋葬某個將領時用的。可是這東西應該在墓室內封存,不應現世啊!
用道家的法,如果遇上屍變或是盜賊,在墓室中行走,會觸碰此鈴,被攝取魂魄。
至於是攝取僵屍還是盜賊的魂魄,劉星看的典籍中,就沒有多了。
不過這是凶物,像老王頭這樣掛在馬車上堂而皇之的沿途搖響,終是不妥。
劉星猶豫了一下,還是告訴了老王,希望他謹慎收藏。至少別在自己這趟旅程中招搖,免遭不測。
老王聞言大驚,這才到這鈴鐺是自己的孫子虎撿來的,掛在車上覺得好聽。
剛好原來的車鈴鐺壞了,自己也是圖省事。可是之後不久虎就病了,整昏昏沉沉。
自己來東關幾次就是尋醫取藥。難道是孩子撞邪或失魂落魄了不成?
他連忙停車把鈴鐺取下,用布塞了鈴芯、包好。
老王本想把鈴鐺扔了。劉星看那個鈴鐺還算完好,就勸他問問孩子,從何處得來,還是放回原處為好。要不然送給有德行的道長。
如果隨意丟棄,萬一被誰撿到可能還會害人。
老王覺得有理,就把鈴鐺先收進了袋子裏,遠遠的放置一旁。
沿著山間路,翻過了數道山嶺,來到了一個平整的台地旁的山梁上。一個村座就落在台地上,村子周圍有一條河溝環繞。
劉星在“數理”中學過一些“風水和行軍安營”的之術,看著這片區域位置很好,卜書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