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回不去”的故鄉(1 / 3)

祖國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南粵大地,大江南岸的一個地級市迎來了一名重量級人物。

四十多年前,這個地級市還隻是一個公社,該公社在恢複高考的第一年,同時誕生了三名大學生,其中一名還是女性。這在當時傳為佳話。

這三個大學生分別叫做琴咪、文淵、辛力。琴咪便是當時的女大學生,生長在該公社的一個小山村,在中國著名高等院校畢業後,遠渡重洋,到外國創業,經過多年打拚,成為某高科技企業的董事長,也是世界著名企業家,一直未曾回鄉。而文淵、辛力則都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致力於國家的各項建設,獲得國家授予的許多榮譽稱號,分別成為全國著名的作家、曆史學家。

四十年過去了,琴咪、文淵、辛力突然要回家鄉了。據說他們三人早在大學畢業各奔東西時,便已經約定,退休後要一起回家鄉。

而最先回鄉的,卻是遠在國外的琴咪。

此時此刻,琴咪已經回到省城,正在省城一家大酒店裏收拾回鄉的行李。家鄉愈近,鄉情愈切。琴咪的思緒又回到了四十年前……

上世紀六十年代,她與雙胞胎妹妹出生於嶺南一隅、萬山連綿的一個小山村。雙胞胎姐妹形影不離,農家的孩子早當家,在炎熱的夏天,她們天還沒亮起床,挑著糞箕打著赤腳趕幾裏路去割草、檢柴,中午割滿一百多斤柴草挑回來;下午頂著烈日再出發,被蚊蟲叮咬到天黑才能回到家。寒冷的冬季,冷雨天跳進家門口的池塘裏摸魚,快要結冰的水像一萬根針刺在身上。

努力讀書大概是山區孩子唯一的出頭機會,艱苦的農村生活,以及出人頭地的渴望,演繹出頑強的生命力。當時小山村的女孩子都沒有名字,通常冠以“琴女”“琴妹”之類的代稱,琴咪之名,是她自己起的,在當時已經是很新潮的了,恢複高考的第一年,她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全國著名的學府。而雙胞胎妹妹卻名落孫山。

那時的中國,改革開放還沒有正式起步,長期生活在山區的父親,觀念十分落後,隻懂得耕耘一畝三分地,家裏一貧如洗,負債上萬。她考上大學後,因為學費和花銷的事,從來不曾爭吵的父母,開始偶爾會吵嘴。母親拿不出一元錢來,不得不讓她去鄰居和親戚家借錢。她常常在別人家呆坐幾個小時,始終無法開口,直到鄰居和親戚要睡了,問她是不是有事,她才說出借錢的事。

盡管如此,家人和親戚賣掉了僅有的豬、牛,合夥將她送進了大學。

大學畢業後,她憑借出色的外語,意氣風發準備出國發展。

但是,當她將這個想法告訴家人的時候,出乎意料地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對。家人怕她遠嫁,擔心她受委屈。她年輕氣盛、血氣方剛,隻身一人背包出發,出門時也沒有人送她,母親和奶奶都躲在屋裏哭泣。

在外國,她一路打拚,以一己之力改變著中國女人的形象,美麗、儒雅、堅強、智慧,就像中國電影裏的某些年輕女子,尊崇禮儀,又擅長謀劃、戰鬥。

……

直到文淵和辛力用微信呼叫她,琴咪才回過神來。

文淵、辛力既是琴咪的同鄉,又是同學,更加是那個地級市當年走出的三個重量級人物。文淵、辛力告訴琴咪,因為臨時有其他事情,需要延遲幾日,你先回去,我們隨後幾日便到。

琴咪隻身搭乘高鐵往西,先行回家,成為當地迎來的第一個重量級人物。

列車上的屏幕提示,從省城到家鄉隻需要一個半小時。琴咪簡直不敢相信,四十年前,萬山連綿的家鄉,與外麵的世界遙不可及。她讀書的時候,從家鄉隻能坐很舊的汽車到省城,中途是山間公路和江河擺渡,從天蒙蒙亮開始,顛簸一整天,到天黑才抵達省城。而如今,隻需要一個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