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1 / 3)

安國公整合沒能逃走的朝廷大臣和原來的勳貴世家,先是命人把河南道上的淳於家族、林家的人接回京,接著在原皇宮旁邊的小行宮裏組建臨時的小朝廷,參與政事的大多數人是北狄大軍的人,也有安遠大軍外的大元帥跟安國公共同剿匪過,願意俯首稱臣——整個京城都被安遠大軍包圍了,不稱臣也沒辦法,造反又沒膽子。

其實安國公現在已經不算是安國公了,應該叫老安國公,因為南齊皇帝司徒羲在做太子時,已經把安國公的爵位傳給了淳於蘅,大家覺得“老安國公”這個稱謂不好,順理成章地進言讓安國公直接封為安王。安國公從小在世家長大,見慣朝堂上的伎倆,推辭三次,這才接受封王的請求。

當然,封王不會跟南齊請示和稟告,而是直接昭告天下。

接著,安王淳於湛發檄文討伐南齊皇帝司徒羲,謀害先皇,弑父篡位,證人就是三皇子和皇貴妃等人。這道檄文一發,各地自立為王的諸侯王們立刻跟著討伐司徒羲。

司徒羲被大臣逼得沒辦法,出告示說是皇後邱紫蘇心懷不軌毒害父皇,揮淚斬紅顏,把邱紫蘇給殺了。

諸侯王皆知,司徒羲最是懦弱,政事全仰仗邱紫蘇,但是這會兒都不會真的說出來,認為邱紫蘇是受司徒羲指使,繼續討伐司徒羲,而且有些相信司徒羲的人也對司徒羲寒了心,知道是那個蛇蠍婦人殺了你父皇,你還能跟她同床共枕這麼久?

又有傳言說,其實死的那個邱紫蘇是她的替身,真正的邱紫蘇被司徒羲藏了起來。

南齊大臣們後悔不跌,本來他們可以有機會為司徒羲洗清罪名的,即便洗不清,也能反潑安王一盆髒水,說是安王脅迫三皇子與皇貴妃,可司徒羲斬了邱紫蘇,就直接昭告天下,先皇的死就是司徒羲或者司徒羲的發妻幹的!

總之,邱紫蘇死後,司徒羲的處境反而更加艱難了,金陵小朝廷貪官門閥甚多,那些帶兵的節度使等官員在朝堂上橫行霸道,氣焰囂張。司徒羲不願得罪人,常常是委屈求全,明明是皇帝,卻搞得自個兒跟受氣的小媳婦似的。

反王們聯合攻打金陵,安王以護駕為由,一路向南收服城池,逼近金陵。南齊哪裏不知安王的狼子野心,咒罵不斷,但安王完全當作耳旁風,打著救駕的旗號名正言順地南下,直接把金陵弄成了甕中之鱉。而城池首領們敬畏安王趕走北狄,常有打開城門迎接,不戰而降的。

安王大軍南下勢如破竹,金陵王朝隻有節節敗退的份兒。

令金陵雪上加霜的是,安王收服整個河北道和河南道之後,鎮守南疆的定南侯宣布歸順安王,發告示說“願意聽從抗狄英雄安王的號令”。

傅淩雲鬆口氣,把安國公府還原,變成安王府後,安心住在安王府內相夫教子,淳於湛既然稱王,就不需要再親力親為,而是把權力下放給淳於家族的子弟,淳於涵和淳於海都長大成年,足以帶兵了,還有他昔日的部下們,包括公冶家,公冶宸這一世安然無恙。安王負責運籌帷幄,後方糧草有傅淩雲的空間支持,安王大軍如虎添翼。

金陵遭遇內憂外困之時,北狄人前來京城談判,要用司徒羲的良娣和兒子交換北狄皇帝的人,另外還加上嘉陵公主。淳於湛直接拒絕談判。

北狄隻好找到金陵新朝,司徒羲在天下人的眾目睽睽下不敢輕舉妄動,南齊朝廷商議後,下聖旨讓安王換人。淳於湛說北狄皇帝是要給無辜枉死的老百姓們償命的,然後命人建造了紀念碑,直接把北狄皇帝在紀念碑前殺了令他以死謝罪!

此舉大快人心,南齊被打了臉,司徒羲卻還是忍氣吞聲,親手寫信望安王顧念幼時情分以及多年的君臣之恩,歸依朝廷。

安王無奈,隻好使出殺手鐧,把三皇子與皇帝合謀害他,以及與北狄私下合作就為了保三皇子私兵的真相公之於眾。三皇子與先皇頓時變成臭名昭著的人。

淳於湛就以此為借口,由“護駕”直接暴露出最終的目的“討伐與敵國勾結的齊朝”。

紙醉金迷的南齊不堪一擊,安王的大軍圍城三天之後,傅淩雲堂妹傅雲麗的丈夫吳秋哲大開城門率先投降,司徒羲自殺在金陵行宮。身在北狄的高紅翡高良娣聽說後,放了一把火,和皇長子一起燒死在北狄的帳篷裏。

曆經一百零九年的齊朝宣告滅亡。

燕京城的安王在朝臣和百姓的聯名上書請求下登基為帝,這也算是眾望所歸了。新朝更名為梁朝,安王的年號單一個安字,史稱梁高祖安帝。

新皇開國,並不代表天下就太平了,借著亂世起兵的諸侯王並不是都願意臣服於新朝,部分人想要以身家性命賭一把榮華富貴,甚至那至尊高位,淳於海和淳於涵兩兄弟加上公冶宸三人開始四處征討諸侯王,梁朝的新政權還需要穩固,登基大典之後就是傅淩雲的封後大典,娘家定南侯府以及外家林府跟著水漲船高,多有子弟叔伯長輩獲封爵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