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崩(1 / 2)

天下紛亂數百載,終由大夏一統天下,稱夏皇,即皇帝位。大夏傳九代,國勢漸衰。至第十代夏皇即位,改年號為天慶,大力推行均田製,軍戶製,國力大漲。

夏皇秦鈞,三十一歲即位,改元天慶,身為太子之時,便手握軍權,一即位便大刀闊斧推行改革,使大夏國力大增。秦鈞也被認為乃是大夏開國以來除太祖皇帝以外最為英明之君,是中興之主。

天慶三十二年十月,天下安定,百姓富足,一片祥和之境。夏皇攜百官前往天山祭天,禱告天地神明。

天慶三十二年十月十七

天山行宮

中常侍何覃如同往常一樣喚陛下起床。

“陛下——”何覃恭敬地站在邊上,輕聲呼喚。夏皇依舊靜靜地躺著,沒有任何反應。

何覃在邊上恭候了一刻鍾,再次呼喚,夏皇依舊沒有任何反應。這時,何覃感到有些不對勁,壯著膽子上去查看,隻見夏皇已經麵色發青,何覃頓時嚇癱在地上,連滾帶爬到夏皇身邊,把了脈,已然沒有了脈搏。

“來人——”何覃跌跌撞撞地跑到外麵報信,十分慌張,“來人啊,大事不好了,快傳太醫。”

沒多久,丞相魏顯,太常李進,廷尉賀全等幾位朝廷高官和光祿勳蔣諱立即帶兵控製了周圍。

丞相魏顯看著何覃,麵無表情,冷聲喝道:“陛下駕崩,你們為何才發現?”

中常侍何覃跪癱在地上:“丞相,這不幹我的事啊!陛下向來不喜歡睡覺時有人伺候在邊上,我等奴才哪敢違背陛下的意願。”

魏顯似乎沒有在意何覃解釋的話,直接就讓人拿下了伺候夏皇的一眾宦官宮女。

魏顯十分冷靜,立即下令秘不發喪,命百官和禁軍立即啟程返回京城。

“父親,現在我們該怎麼辦?陛下駕崩,一個處理不好怕是讓我們死無葬身之地啊。”太常李進在行軍途中就來拜見魏顯。作為丞相的學生兼女婿,李進是魏顯最為倚重的心腹。李進對於此事顯然充滿了憂鬱。

“唉!”魏顯歎一口氣,“陛下駕崩卻沒有立下太子,隻怕京城會亂啊!”

夏皇有九子,如今尚存七子。本來大皇子也是太子在一年前染病而亡,之後夏皇一直沒有立太子。

“父親,我以為七皇子謙恭下士,為人謙和……”李進嚐試向丞相推薦七皇子。

李進話沒說完,魏顯就明白意思了。如今自己身為丞相,陛下駕崩確實有擁立新君的能力或者說是責任。這也是一場賭博,一旦押錯了,後果不堪設想,但卻不能不押。

七皇子年僅十七,已經被夏皇派去擔任太倉令,實際上更是大司農的副職,將國庫管理得井井有條。同時不驕不躁,待人泰而不驕。七皇子的名聲在廟堂之上可說是極好的。許多年輕大臣都與七皇子有交集,李進也是其中一員。反觀最為夏皇器重的四皇子,性格暴烈如火,對下屬動輒打罵。同時也殺伐果斷。

“新君也不是我說立便能立的,”魏顯道,“陛下一向獨攬朝綱,我雖然為丞相,威望還不足以駕馭百官,隻怕京城將會是一片腥風血雨了。”魏顯對京城將來的局勢顯得憂心忡忡。

天慶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一

京城

魏顯等人僅僅四天便快馬加鞭趕回了京城,尚未發布夏皇駕崩的消息。但見百官行色匆匆,夏皇寢宮緊閉,不少人已經意識到了出了大事。

正陽殿內,聚集了十幾位朝廷大員和幾位手握京城軍權的將軍。

夏皇未立太子而駕崩,按理他們得為夏皇立一份遺詔,既選定好繼承人,也確定新君的正統性。

此時,幾位皇子尚未得到消息。

陛下有九子,太子薨逝,二皇子因罪被廢,六皇子早夭,八皇子九皇子年紀尚幼。如今隻能從剩下的幾位皇子裏選出新君。

“諸位同僚覺得哪位皇子適合繼承大統?”丞相魏顯向群臣發問,想借此觀察各位官員的態度。

三皇子母族太過卑微,本身也隻喜好享樂,早已放棄了儲位。五皇子與三皇子差不多,不過五皇子本有心做事,但被夏皇斥責過幾次,再加上四皇子刻意打壓後似乎心灰意冷了,便寄情於享樂。

“在下以為七皇子德才兼備,當繼承大統。”大司農侯符第一個站出來。七皇子本來就在司農府擔任官職,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七皇子的人,幹脆自己直接表明立場。侯符這樣想著。拋開這些不談,七皇子秦瑜在司農府的這些天從來沒有越俎代庖,對侯符保持著應有的恭敬,侯符對秦瑜確實有著好感。

“在下也以為七皇子當繼承大統。”光祿勳蔣諱也站出來支持。

……

既侯符之後,幾乎所有的文臣武將都站出來支持七皇子。這既出乎了魏顯的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實在是四皇子與夏皇太像了,當年的夏皇便是和如今的四皇子一般性格暴烈如火,殺伐果斷。所以夏皇對自己認定的國策可以直接推行,因為敢反對的人都處決了。夏皇掌管國家三十二載,丞相有十二任,除魏顯外,四人被殺,六人被流放,剩下的一個兢兢業業幹了三年就致仕回鄉了,魏顯當上丞相也不過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