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逍遙,不是任性,不是隨意,是隨順事物自然的規律,憑借其勢而自然運行。
講的是物適其性,沒有什麼誰更好、誰更差的區分抄,所以,大鵬的自然就是逍遙,麻雀的自在也是逍遙,不是說大鵬鳥要比麻雀如何如何,隻是自己在自己的環境下,更舒適暢快的自然體驗。
為什麼說列子的禦風不能算是得道呢?
因為他的行為不能任用自如,仍然需要有所依賴和憑借。“強求”的執著,是襲違反“道”的規律的,或者不充分滿足“道”的內涵的行為。
天道自然無為百,人的行事也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所以說,凡有所侍,皆不自由,隨心所欲,任意無窮。
對於莊子,道明極為推崇...
在懂得“道”度的聖者看來,行動,如果仍然停留在依靠別人的推動、依靠小聰明小手段,都不是真正符合“道”的意義。
得道者做事和處世,完全是以自己的智慧和對事物正確的分析,通過主動的行為、謹慎的態度,得以輕鬆完成。
或者說,逍遙一詞,也有如此說法:
人應當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活動。
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實的影響和製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逍遙”的人生觀。
《逍遙遊》很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體現出其散文的文學風格和成就。
莊子追求的“逍遙遊”的境界,是一種天地間,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
但他這篇文章卻寫得十分漂亮,代表著他非凡的文學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於離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寫之中。
文中的一係列寓言,都寫得奇幻無比而又形象逼真。這些寓言故事性很強,而且窮形盡相,煞有介事,所以能夠深深地吸引和打動讀者,成為論說事理的有力手段。除了想像豐富、形象逼真之外,文章的大開大合的寫法,縱橫跌宕、浩蕩奇警的風格也是非常突出的。這篇千古妙文,不講究一般文章那些起承轉合的程式,而是任情揮灑,不拘一格,很像作者本人那飄逸、灑脫的個性。
自然,這些說法,就是一些文人墨客的說法。
而在道明看來,每一個人都有個人的,對於逍遙,對於道的看法完全不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是以每一個人都是有一個獨立的存在。
逍遙遊是莊子對於逍遙的向往,大多數人認為不存在...
如果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道明也會與大多數人一樣,這種逍遙,過於理想化的逍遙不存在...但是現在,道明很清楚,其實逍遙是真的存在的。
道明自己本身,就是要擺脫所有的束縛,然後追求著自由。
傳言,莊子又號南華老仙,而在這個時代,恰巧存在著一位修行者,道號就叫南華...對於這個南華,道明不是很了解,於吉與他比較熟悉...
“莊子生活在四五百年前,要是活到現在,應該有五百多歲。”
道明分心二用,一邊講道,一邊想著自己的問題。三花境界有三魂,是以道明能夠分心三用...
這一神通,需要自己去參悟,並非每一位三花強者都能夠參悟通透。
“想要活到五百歲之上,起碼也要有三花境界,是以,這裏的南華,是不是莊子?”
是不是這個世界的南華,因為與南華山有關係,才會自號南華?
記憶之中,莊子就是在唐玄宗時期,才被冊封為南華老仙之名的...
“個人代表不了所有,不可能代表所有人,是以我的逍遙與他們的逍遙不同。莊子的逍遙,也與我的不同...”
道明沉吟許久:“是以,莊子的逍遙,我隻能借鑒,而不是全部套用...”
雙眼微睜,道明掃視著自己的目光所能看到的所有的地方,最終微微閉上雙眼:“天下之人,萬萬千千。修道不易,與我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