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卓城有一件大案子,宗伯楊萬裏問罪險被處斬,當年的監斬官有英王,也有太傅義子淩孤眠。後李落回城,向萬隆帝討了七天,看似陰差陽錯最後借大理司和都衛都騎的手揪出了西戎亡國之君羯城密謀作亂一事,事關萬隆帝官山遇險的隱情。此事雖說時過境遷,卷宗也已經封了口,但朝中幾個知道萬隆帝心思的人都明白此案一直是當朝天子的心病,非但是心病,也是懸案,幕後主使一直沒有落出水麵,後有商正衙門一案才牽連出來一個梁王,是當年官山圍獵局中一子,不過通曉這件案子的人都知道單憑一個梁王根本不可能有能力設下如此龐大的局,而且梁王於萬隆帝而言,如果換了天,對他沒有絲毫好處,所以朝中重臣猜測這件事背後另有主謀,算下來天南那位的嫌疑很大,隻是苦無證據,或者說不敢問罪,這才不了了之。
這件事慧王是知道的,畢竟他與天南那位素有來往,而且商正衙門一案小福王自盡的時候他就在卓城。商正衙門一案接連牽扯出兩位當朝王公,其中小福王還是萬隆帝的親弟弟,不管是小福王有意,或者被人利用,總歸和當年官山那樁案子有糾葛,萬隆帝盛怒之下,將滿朝文武責了一個遍,連李落都沒放過。
其實滿朝文武受責罰,這件事與太傅原本是沒有關係的,可是這局中局裏有小小的一個環,當日給羯城送去出城聖旨的人名為郭謙,是中書省的人,事後不知所蹤,若無意外應當是被人滅口了。這件事當初沒有人深究中書省,慧王前些日子翻了翻舊案卷,不查還好,查了之後背心寒氣直冒,當初小福王自盡,宗伯問罪,此事在卓城鬧得滿城風雨,再加上萬隆帝盛怒之下人人自危,此案可是牽連了一大批卓城官吏入獄獲罪,但慧王從過往案卷中捋其脈絡,似乎有一隻手輕輕的抹平了這樁案子的棱角,不叫它牽連甚眾。
這是誰的手?慧王頭皮發麻,不是自己的,也不是萬隆帝,那就剩下另外一個不能抽身事外的人,巡檢司卿李落。
這麼多年了,他竟然隱忍了這麼多年。慧王當日翻看案卷的手止不住的顫抖,這一環不起眼的很,郭謙去了哪?誰人授意他去送給羯城的聖旨?中書省下的區區小卒絕無可能拿到聖旨。本來都是小事,但這件小事卻事關密謀暗殺當今天子,加上剛剛才得到的消息,還是確切消息,郭謙原名郭子淵,是太傅的門生,曾在太傅座下修習三年,舉薦出仕之後化名郭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