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預謀(2 / 2)

這也隻是一種規劃的方向,未來的事情沒人說得準,如今未雨綢繆。

習珍來頭很大,終究是鹿門山一係,與李嚴見麵時氣氛相對輕鬆。

他是來抓江都城內治安、秩序的,要在劉禪來之前,把城內打掃幹淨,保證不出意外。

這個職權重,身上責任也重。

送走習珍後,李嚴是真鬆一口氣,自己這個江都尹可能是最輕鬆的尹。

看看西漢的京兆尹,東漢的河南尹,這都不是人能幹的,隨便一樁案子都能牽扯勳戚、百官。

尹,是九卿的跳板,而四方將軍等同卿位。

可劉備前腳晉升江陵為江都尹,後腳關羽就入駐江都,李嚴隻能低頭做事,哪裏敢擺三獨坐的架子?

三獨坐,即朝會時司隸校尉、河南尹、總管禦史台的禦史中丞三人,有別於公卿百官的班列,這三人另起班列,獨坐已示權柄、尊榮。

關羽坐鎮江都,兵役梳理、動員方麵的事情被大將軍府包攬;現在治安上的事情也被城門校尉習珍拿走。

權力沒了的同時,責任也沒了,現在專心恢複農耕、籌備軍糧即可。

拿到這筆關平分潤來的運糧軍功,夾擊關隴時,自己怎麼也能跳出這個監牢,重回軍中。

對於未來的國家體製、軍製,李嚴也是有一定看法的。

西府、北府、東府是既定的,可南府就有說法,留在南中地區實在浪費,理應安置在日南才對。

空口白牙無法說服劉備、關羽、田信,唯有樹立軍功,才能運作這件事情。

不管今後去哪裏,隻要別在關羽麾下做事就行了。

他默默思索著心事,兒子李豐來報:“父親,長沙樊府君投帖。”

李嚴拿起這道樊胄的拜帖,孫權背盟來襲時,武陵郡守投降,武陵從事樊胄召集夷兵反抗,隨著麥城大捷的消息傳來,樊胄、習珍一個收複長沙,一個收複零陵。

南陽有樊鄉,樊鄉所築之城自然是樊城。

翻閱拜帖內容,李嚴忍不住輕笑:“可知此公何意?”

“孩兒不知。”

“意在為廖公淵伸張名目。”

李嚴提筆在拜帖上書寫約見時間,將拜帖回書轉給兒子,越想越覺得好笑,止不住嗬嗬做笑:“此公久居荊南,恐不知陳公威風。”

李豐看拜帖內容,是小老鄉樊胄提議李嚴為廖立解圍,如果李嚴答應,樊胄會帶著廖立來拜見李嚴,討論時局。

怎麼解圍?

是勸關羽主動邀請廖立來述職,維護廖立的麵子;還是帶著廖立去見關羽,安排一場巧遇。

李嚴見兒子沉思模樣也不提點,各家教育方式不同,沒必要事事提點。

何況時代也很快就變了,今後田信主政,李豐跟著田信做事,不需要研究、揣摩人心。

田信這裏真的是簡政,北府宣布的告示往往由兩種文風構成,哪種是田信親筆,一眼就能認出。

不需要你猜,要做什麼田信會說明白要求;沒有朦朧不清,模糊兩可的字眼。

這就是主事人、辦事人的區別,也是田信風格、底氣所在。

李豐的仕途也要重新計較,到底是南陽舉孝廉,還是留在身邊積攢人脈,然後走另一條路?

李豐去送回帖,李嚴則另書一封,喊來心腹,飛騎送往橘林館。

他給田信抄送公文……誰能指責他什麼?

他隻是摘抄,關羽這裏有專人謄抄完整的公文,會成批送往橘林館。

田信目前陪著……鄧公主目前正陪著陳公養傷,自己揀選時要遞送橘林館,本心也是為了讓陳公不操心,好好休息。

問心無愧,怕什麼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