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征東伯、太平洋艦隊都督鄭成功率軍在高麗海峽全殲了高麗水師南韓艦隊,擁有了高麗海峽製海權,為登陸釜山,向北攻擊前進的戰略布署掃平了道路。
高麗釜山總兵李正春率高麗兵一萬鎮守釜山。由於是濱海城市,有南韓艦隊協防,所以沒建城牆。沿海設了多座炮台,每炮台配備紅夷大炮十門。
如今南韓艦隊全軍覆沒,釜山失去了製海權,為了應對大明太平洋艦隊的堅船利炮,他仔細研究了大明常勝將軍林豹的所有戰例,利用有限的資源在釜山沿海岸布置了重重陷阱,打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明軍栽個大跟頭。
大明中興二十二年三月十日,大明太平洋艦隊載著艾虎部五萬安東軍抵達釜山海岸,準備搶灘登陸,占領釜山城。為了艾虎部五萬人馬能夠展開,大明征東伯、太平洋艦隊總督鄭成功選擇相對開闊的釜山東海岸作為登陸地點。
辰時(早上七點),太平洋艦隊集中百艘戰艦對東海岸實行覆蓋式炮擊,高麗軍海岸炮台由於射程遠沒有太平洋艦隊艦炮射程遠,隻還了稀稀拉拉的幾炮,炮彈全部落在海裏,很快炮台便被催毀。
錦州總兵艾虎率領五萬安東軍分乘登陸艇搶灘登陸,沒有遇到象樣的抵抗便成功登陸,開始以扇型由東向西展開攻擊前進。
已時(九點),明軍通過炮火覆蓋區,先鋒部隊突然紛紛落入高麗軍布置的陷阱,陷阱中密布刀劍竹簽,慘叫聲此起彼伏,大約損失了近千人。後麵明軍提高了警惕,繞過陷阱區,約前進三公裏後,突然出現了一道火牆,原來高麗軍預先挖堀了一道三尺深的濠溝,裏麵注滿猛火油,上覆木板,再覆以泥土偽裝成地麵,並在側邊放了大量的硫磺焰硝,等明軍先鋒部隊經過,點燃火藥。熊熊大火將明軍一分為二,躲在藏兵洞的高麗兵紛紛現身,用火繩槍,弓箭、床子弩向被隔絕在火牆西側的明軍先鋒部隊射擊,四千明軍很快覆滅。
如此慘重的損失自從艾虎加入明軍以來從未遇到過,氣得暴跳如雷。他立即調來九二步兵炮營,采取新一輪的炮火覆蓋,炸滅了火牆,將剛才屠殺明軍的數千高麗兵炸得灰飛煙滅。
未時(下午一點),明軍攻擊到洛東江邊。高麗軍並沒有選擇半渡而擊,而是在江東列陣,和明軍忘命搏殺,兩千高麗軍被同仇敵愾的明軍斬殺殆盡。
明軍先鋒部隊五千人渡過洛東江,突然從北麵山地衝出兩千俱裝鐵騎,在明軍中犁出道道血胡同,幾經轉折,五千明軍全被踏成肉泥。
東岸明軍望著西岸的慘景悲憤欲絕,九二步兵炮彈、蘇菲而特步槍和煫發槍子彈雨點般落在高麗騎兵頭上,很快將他們無論人馬均撕成碎片。
申時,明軍渡過西洛東江,埋伏在北方山地的高麗軍百餘門火炮齊發,鏈子彈、實心彈在明軍中肆虐,高麗軍從戰壕、從地道、從各種建築物中源源不斷地衝出,與明軍激戰,等到明軍殲滅最後一個高麗兵的時候,又傷亡了五千人。
這場戰鬥雖勝猶敗,以一萬五千人的傷亡殲滅高麗兵一萬人,艾虎部基本被打殘,喪失了戰鬥力。
征東伯、大明太平洋艦隊總督鄭成功隻得把一萬名海軍陸戰隊補充到艾虎部,並緊急向台灣府請調援兵。
大明中興二十二年三日二十日,台灣府補充援兵兩萬人到達釜山,征東伯、大明太平洋艦隊總督鄭成功將他們混編於艾虎部征東,替換下海軍陸戰隊,並命令錦州總兵艾虎留下一萬人守釜山,其餘人馬向西北進攻昌原。
昌原四麵環山,易守難攻,高麗昌原衛李賀率五千高麗兵鎮守。
為了不再重演釜山之戰的慘重教訓,錦州總兵艾虎把山區土生土長的士兵挑選一萬人,組成山地部隊,便於改打昌原。
昌原城以山為牆,隻在東邊沿海築有1500米的7米高,頂寬4米,底寬8米的城牆,有城門三座。
按正常思維,明軍有無敵艦隊,必從東邊沿著進攻昌原。然而艾虎卻用熱氣球將一萬名山地兵從南、北、西三麵投入昌原城,每個士兵皆配有蘇菲爾特步槍和手雷等先進火器,居高臨下從背後掩殺高麗軍,半時間便占領了昌原,而傷亡卻微不足道。
大明征東伯、太平洋艦隊總督率海軍及陸戰鬥從西海岸登陸,攻擊光州。
高麗光州牧金華率一萬高麗兵守光州。。
光州城牆內夯粘,外包青磚,周長7000米,高10米,頂寬米,底寬6米。有城門四座,東旭日門,西落霞門,南太和門,八建安門,每門皆築有翁城。
城牆外有寬0米,深10米的護城河。光州城防禦設施完備,易實難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