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到打鬥的聲音,可不知為何,竟然消失了,隻能聽到幾個人的腳步聲。似乎是兩個在跑,幾個人在追。追的人武功明顯比逃跑的兩個人高。”龍蓮香凝眉,對於這個男人偶爾的吃豆腐已經免疫。因為她知道,如果拒絕的話,他會越來越變本加厲的調戲自己,不吃到是絕對不會罷休的。這個色男。
“在哪邊?”對她的武功深信不疑,風天揚也收起吊兒郎當的樣子,一改剛才色迷迷的樣子,淡然微笑四顧。
“在東邊。”龍蓮香玉手一指,分辨方位。
“那我們快過去。不管怎麼樣,我們不能看別人倚強淩弱。”風天揚拉起她的玉手,攬住她的柳腰,翩然飛起,直接飛向對麵的山崖。
龍蓮香微笑,這些天風天揚功力大進,輕功更勝從前,飛躍這不高的山峰不成問題。他是一個習武的好苗子,以前隻是沒有好好的習武罷了,假以時日,他一定能夠揚名立萬。雖然他現在在江湖上也很有名氣。
對麵就是牛首山。
牛首山位於金陵中華門外13公裏處,屬江寧區穀裏街道。山高242.9米,麵積約500公頃,以牛首山為主體,北連翠屏、南接祖堂,周圍有感應泉、虎跑泉、白龜池、兜率岩、文殊洞、辟支洞、含虛閣、地湧泉、飲馬池,及宏覺寺、宏覺寺塔等平常人們遊玩的地方。
牛首山山體多為三迭係黃馬青組砂岩。《金陵覽古》日:“遙望兩峰爭高,如牛角然”。因雙峰酷似牛之雙角,故名牛首山(古名牛頭山)。
牛首山又稱“天闕山”(“闕”是宮門或墓道兩邊所立的樓台式碑坊)。公元317年,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初建東晉王朝時,定都建康(今金陵)。大興年間,元帝想在都城的正南門宣陽門外建立雙闕,以示皇權的至尊。當時眾官議論紛紛,都說義興(宜興)漢司徒許玉墓前的二闕高壯,可以遷到這裏。丞相王導不同意,他清醒地知道,東晉政權草創,財力不足,連城牆都還用竹籬笆代替,哪有條件建闕。王導思索了幾天,有一天,他陪晉元帝乘輿出宣陽門,往南眺望,隻見牛首山兩峰對峙,十分壯觀,便遙指山峰說:“此天闕也,豈煩改作!”元帝明白王導的苦心,就聽從他的意見,取消建立雙闕的計劃,稱牛首山為天闕山。《昭明文選》中陸亻垂的《石闕銘》裏即有“乃假天闕於牛頭”的記載。唐朝天寶初,牛首山正式改名為“天闕山”。
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牛首山西峰南坡山洞裏,曾住過高僧辟支和尚,他在此洞中“立地成佛,上天為仙”,因此住過的山洞稱辟支佛洞,又稱佛窟洞。牛首山一度亦稱仙窟山。
南朝梁代佛教盛行,牛首山南建有佛窟寺(今宏覺寺),唐代又添建宏覺寺塔。唐太宗貞觀六年(632),牛首山成了佛家“牛頭宗”(一名“牛頭禪”)的發祥地。佛家稱“江表牛頭”即指此。塔有碑,碑文《牛首山第一祖融大師新塔記》,為著名詩人劉禹錫所撰。自梁代到明代的千餘年間,牛首山一直是僧人鹹集,群賢畢至之地。餘賓碩描寫它:“秀宇層明,鬆嶺森陰,綺館繡錯,漂渺玲瓏”。在牛首山東峰舍身崖的感應泉旁,有明景泰六年(1455)詩刻。鳳字形石壁上除有梵文和詩刻外,還有4龕石刻佛像,多者達75尊,大者近2米。足見明代佛教盛況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