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程玄尊(1 / 2)

藏秋神宮位於九龍洲南部沿海的一個大島上,乃上古時候元祖法寶煉化成而成。相傳沈元祖收徒之後,把風波殿賜予第一大弟子王遠道祖,後王遠道祖飛升太虛,便把風波殿改為藏秋宮,放於南海域,用於鎮壓海妖,平定風波。

藏秋宮雖位於九龍洲,實際是仙城產業。仙城不對外交流,卻有昆侖行走,曆代昆侖行走都住在藏秋宮,兩千年一輪換。

假若當代行走意外身隕,則會空缺,直到兩千年期限輪盡方能一換。

這一代的行走宮主便是程玄尊。

藏秋神宮原先隻是占一座島,發展至今,特別是到了程玄尊這一代行走,已把南海域周邊島嶼納入治下,成為九龍洲南海域有名的海上都城,人們沿用藏秋宮的名字,直接把這片海島叫做藏秋海城。

南海域原先是個災難多發海域,千丈海底下,有一座海底煉獄,封印著無數古老不知名的凶殘海妖,是元祖親封的海底陣界族民,它們的作用就是守護大陣,為海底陣界提供龐大的動力。

這些海妖當初可是被騙著跟元祖定下萬萬年神約,知道受騙之後,尋不到三個元祖,那麼就拿他們的後代弟子戲耍一下總是可以的。於是便經常跟道盟大行宮對著幹,每隔一段時間,總有海妖頂著神約的懲罰衝撞大陣封印,導致海底地動,引發大海嘯,爆發大洪水,把沿海村落、城市淹掉,造成人間浩劫。

元祖走後的千年間,王遠道祖覺得不能聽之任之,飛升之前便把藏秋宮壓在海底煉獄大陣上麵,為九龍洲沿海地區提供防禦。

自有藏秋神宮,海嘯雖則還時有發生,卻沒再引發人間悲劇。

再後來逐漸以藏秋海城為起點,海民、航海家們開辟了許多安全航道,甚至有腦洞大的海民,在航道的每一個中轉海島上,立起了以每代行走宮主為原形的神官像。千萬年下來,大大,形貌各異的神官像都快塞滿了海上各處。

那群海妖知道後,也當真是哭笑不得,這些各異的神官像倒也為他們漫長枯燥的生命提供了各種樂趣,再興風作浪時竟然也配合著,避開這些立有神官像的地方,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安全航道。

其實藏秋宮並非固定在地麵,到了程玄尊的時候,藏秋宮恢複法寶的形態,整座宮殿漂浮在海域上空,四股紫藍色光環禁製環繞藏秋宮交替旋轉,把藏秋宮的真實樣貌藏在裏麵,至今尚未有人能清楚地描述藏秋宮的真實形狀。

別外人不知道藏秋宮真貌,便是生活在神宮裏麵的人,除了每代行走宮主,誰也不出個所以然,大家都知道反正有四個環交替旋轉的地方,便是藏秋宮所在。

阿夕如今來到藏秋宮已有三年,依舊不知道藏秋宮究竟是什麼形狀。

因為藏秋宮根本就沒有固定的形狀,它可以隨意變動除開核心之外的任何地方,每一代宮主入住之後,如果喜歡住在固定的地方,那麼藏秋宮可能兩千年都維持固定的樣子。也有可能宮主是個性子活泛的,喜歡變化,那麼藏秋宮便意隨主變。

程玄尊是個怕麻煩的行走,一上任,便把藏秋宮跟藏秋海城分割開來,浮在空中,原先的大島上另起宮城,沿用前行走宮主留下來的人手,自己做個甩手掌櫃。隻有重要到下麵的人不能處理的事情才出麵。

其實程玄尊怕麻煩,大家都想不明白這麼怕麻煩的人怎麼總是一個孩一個孩地養,一下收了十個弟子。

程玄尊比較慘,與眾弟子師徒緣十分淺薄。

大弟子出航南疆失蹤,至今未找到;二弟子探訪秘境隕落,屍身隻剩半個頭;

三弟子跟四弟子反目成仇,互相鬥法雙雙死亡;五弟子跟妖族相戀,拋師棄祖,萬裏尋妻,入贅妖族皇室;六弟子沉迷皇權,不修正途,隻活了三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