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島的渡洋路是除沙灘外最熱鬧的街道,道路倆旁是各類連鎖店鋪以食品和旅遊紀念品為主,有的遊客從旁邊的巷出來已經換了泳裝沿著街道往海灘的方向走去。
何穎和王猛走走停停,看到有意思的店鋪就會進去,何穎手裏已經拎了幾個手提袋,袋子裏都是一些紀念品和當地特色的包裝食品。
據其中的店鋪的老板告知,渡洋路因為直通下去是海灘,以前是一個型的港口,當時有很多遠渡重洋的人會從這裏出發,從這裏離開的有的去了台灣,有的去了日韓,也有個別的往東南亞去的,因為當時這個島管理很混亂,所以出去時不需要什麼太多手續,有一批批被臨時召集出國的勞工,也有個別實在沒有出路隨著勞工一起乘船遠走的。後來那時所的一些洋人就陸續的也來到這裏,發現環境很好,就邊做生意邊安頓了下來,島上有倆座基督教堂也是那時候一些傳教士過來後修建的。
沿著渡洋路的倆旁慢慢的一些建築物就多了起來,有洋樓,也有別墅院,還有一些有特色的民國院,現在這些建築除個別成為博物館外,其他基本都被商人租了下來作為酒店或賓館租給來遊玩的客人。
何穎和王猛沿著渡洋路逛了一圈也花了差不多個時,然後倆個人又順著指示牌從路旁的巷進去參觀了一個建國後新建的型的曆史博物館,展出的是梅島從有漁民開始居住後到現在的一些人文曆史圖片及物品資料。
另一家比較有意思的是一家私人的型博物館,裏麵是各種現在基本看不到的私人和家庭用品,留聲機啊電話啊照相機之類的物品,看著起碼有幾十的曆史,每一個物品下麵都標記了是島上哪家姓氏的人家曾經使用過的,大概什麼年代以及什麼緣由到了現在這家博物館。
很多巷裏還住著當地島上生活的人,靠海近一些的有一些還是以打漁為生,也有一些在島上種植椰子和橡膠,還有一部分是靠著前來遊玩的遊客生活,家裏大的地方也改成了民俗旅館自己來經營,還有一些人靠當地一些特色吃開了一個門麵,像什麼糯米糕、荷葉餅之類,還有一些後來改進的椰奶咖啡也是當地很有特色的飲品。
島上建築顏色以灰色和深紅色為主,大部分外牆都是石砌的,從遠處就能看到那些尖狀的屋頂,來這裏的遊客第一感覺就是很新奇,和自己平時生活的環境差別很大,當地很多人都戴著一頂鬥笠貓,一來遮陽另外還能擋雨。
一路上何穎都是活蹦亂跳的,在各種巷裏和建築前讓王猛給拍照。
倆個人從早上10點到梅島後就基本沒有停下腳步,除了在一家椰奶咖啡店休息喝了杯咖啡外,剩下時間都在遊覽的路上。
王猛走的是感覺肚子有點餓了,雖然也吃了一些吃,但沒午飯這個事肚子還是有些意見的,王猛看時間也不早了就問何穎:“咱們是不是找個地方吃個飯啊?”
王猛不還好,何穎也沒覺得餓,聽他這麼一確實感覺自己也餓了,“你看,這都怪你吧,我這一會餓暈了你背我回去啊?”完哈哈的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