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年九月初二,新朝都城——長安。
長安,這座昔日新朝最為繁華的都城,此刻卻已經風光不再。
城門被攻破後,闖入城中的所謂漢朝大軍,卻如同一群土匪惡霸一般,所過之處一片狼藉,到處充滿哭聲與叫喊聲。
仔細看去,盡是施展暴力的士兵,驚慌奔逃的人群,被損毀的店鋪房屋,遠近呼應的衝天火光,赫然是一幅末日之城的景象。
放眼望去,滿是蕭條破敗之感。
與此同時,長安城的中心——未央宮之中,數千官員齊聚一堂。
這些往日不可一世的朝中大臣,此時卻個個瑟瑟發抖,數千雙眼不斷在兩個方向之間來回眺望。
兩者一個是未央宮北闕門外,大司馬王邑正率領僅剩的數千兵馬抵擋漢軍,另一個則是那王座之上的新朝皇帝王莽。
然而,眼前的王莽雖然還穿著天子衣冠,卻哪裏還是那個君臨天下的帝王!在王莽的身上,已經沒有了生機,隻有垂暮的頹唐。
顯然,他已經默認了自己的失敗,在精神上,他已經放棄了抵抗。
縱然他不服老,可他不能不承認,自己已經是六十九歲的高齡了。
而近些年來,災荒不斷,流民四起,赤眉,綠林相繼起義,自己屬下的背叛……一係列打擊,已經將他徹底擊垮。
隻聽來自宮外的喊聲越來越大,那是漢軍逐漸逼近的表現,果然,十數分鍾後,隻見一名將領帶著數十名士卒匆忙進入殿中。
那領頭一人高大威猛,眉宇間透著一股傲氣,脖頸上的一道疤痕醒目無比,正是大司馬王邑。
見到王邑入殿,殿內官員皆是眼前一亮,正要詢問戰況,卻聽見王邑歎息一聲,再看那頹唐的臉色,不用問也已經知道結果。
“陛下,漢軍馬上便要攻入未央宮,該當如何是好?”
殿中官員皆是麵如死灰,一名官員抬起頭來,向王座上的王莽問道。
那官員的一問喚回了陷入沉思的王莽,先前的他,早已沉浸在對過往的回憶中。
聞言,殿內數千官員包括王邑,都是將目光投射在王莽身上。王莽微微頷首,在思索數秒後道:“立即去往漸台。”
此言一出,官員們都是如同看到了生的希望般迅速趕往漸台,嘴裏還不忘在這最後時刻拍王莽的馬屁:“對啊,漸台居高,四麵又環有滄池,隻要把橋一拆,漢軍必然無從下手,我皇英明!”
王莽從王座走下,王邑及其身後數十將士趕忙護在其左右。
望著匆忙離去的眾人,王莽苦澀一笑。
就算去了漸台又怎樣?漸台雖是易守難攻之地,但那終究隻是一座水中樓閣。
且不說外麵有數萬漢軍,光是把他們圍困在漸台上,漸台無糧,餓都能把他們餓死了。
前往漸台,不過也隻能多活命幾日罷了。
“陛下,走吧。”
王邑輕聲道,此刻他的神態卻與那些欣喜若狂的官員完全不同,王邑的眼神之中,滿是要為國獻身的決然。
身為新朝中唯一還在人間的大將,王邑自然清楚,就算去往漸台,也隻是能活命一時而已。
王莽轉頭注視王邑,這一刻,王莽的眼神是複雜的,其中有感激,有憎恨,更多的,卻是無奈。
王邑隻打過兩次大仗,卻都是對新朝至關重要的戰爭。
一次是新朝建國前夕,東郡劉信自立為天子,隨即起兵攻向長安,劉信軍所過之處,官兵無不潰敗,轉眼便已經逼近長安。
但就是這般緊要關頭,最後卻被王邑帶兵徹底逆轉,將劉信軍剿滅。可以說,王邑這一戰,為他王莽能夠在後來坐穩天子之位起到了極大作用。
而那另一戰,便是數個月前的昆陽大戰,主帥王邑所率領的四十萬大軍卻被劉秀的一萬人軍隊大敗於昆陽城下。
這一戰不僅讓劉秀一戰成名,也將新朝最後的精銳部隊毀了個精光,才有了今日之局況。
察覺到王莽的眼神,王邑也是一陣揪心。回想幾個月前,他率四十萬大軍出征時,向王莽承諾的有多麼信誓旦旦。
他本以為,他可以像十五年前對抗劉信軍那樣,再一次力挽狂瀾,拯救新朝。
可結果呢?新朝的四十萬精銳部隊,就在他的手中被毀於一旦。
今天的結果,又哪裏沒有他的過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