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年朱家村十一月的一。
雨過晴,涼風習習,氣溫宜人。早上八點時分,陽光溫和地普照著大地,月亮像半片薄薄的輕透的檸檬片浮在湛藍的雲海裏,戀戀不舍它的空。
一葉知秋,寬闊的道路兩邊有幾排高大筆直的銀杏樹,葉早已枯黃,灑落著一地的金黃,秋意正濃一片。隻有低矮的桂花樹,花還沒有落盡,在微涼的清風中仍頑強地散發著淡淡的迷人的香甜,光裸的樹幹還零星地冒出幾處鮮嫩的綠芽,仿佛要迎接新的開始,一派春意盎然。
“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正在鄉村文化廣場一邊哼唱著曾外甥女剛教她的兒歌,一邊扭著纖細的身子,從背後真的看不出她的年齡。
不一會,又來了一位和她年齡相仿的老太,笑著問:“何老太,你今為什麼這麼高興呀?”
何老太頭也沒回,答道:“蔡老太,我哪不高興了,自從我們這裏建了這個文化廣場,我們大家夥都高興。”
蔡老太身板還硬朗,笑著:“是啊,我們年輕的時候做夢也沒想到我們今有這樣的生活,真的做夢也沒想到。”
“是啊,我們大家夥誰做夢想到有今呢?”何老太喜悅不禁湧上心頭。
“是啊,幸虧改革開放,不然我們國家現在還和朝鮮一樣貧窮落後。當時我隻想到少數人富起來,真的沒想到現在是大家都富起來啦!”經常看新聞聯播的老村長朱前(以前是人人討厭,現在頗受人歡迎)在一旁眉笑顏開地。
是的,當年的朱家村隻能用一個字形容“窮”,是無法想象的“窮”。當年娶不起媳婦的朱家村坑坑窪窪的泥石路,如今已是水泥路修到家門口;原本家家戶戶的土牆已經變成看一幢幢紅色磚瓦蓋起的別墅;原先的溪邊大柳樹林也修整一新,搭建了橋亭閣,別有情調;原先溝溝壑壑的溪現在可以擺上竹筏自行漂流;原先荒蕪的山頂水庫左邊開發了高爾夫球場,右邊開發了休閑山莊,取名為碧雲山莊;今年山腳下除了連排書屋、成片的蔬菜基地,又多了這個可以自娛自樂的文化廣場。
關於這個文化廣場,去年村委為了豐富朱家村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經各方努力共同搭建的,供人們閑暇時光學習娛樂。這裏原是塊荒地,一年四季野草叢生,現在可謂是變廢為寶。文化廣場四周是個橢圓形的長廊,中間間歇地連接著六座亭子,供大家平日裏喝茶聊,兩邊是可坐可躺的原木色長椅,長廊上麵爬滿了金銀花藤(這金銀花是就地取材,朱家村山間到處都是,路邊、山邊、岸邊都有它們的身影),形成了然的長廊屋頂,一到春金銀花綻放的時候,這長廊美麗得像孔雀開屏,一點也不遜於城裏公園裏那種紫藤花開的癡迷心醉。廣場的中央豎立著五米高八米寬的大牌子,正麵寫著“文化廣場”四個草書大字,背麵有幾十名募捐人的姓名。第一排赫然醒目的是朱七。她就是現在這裏碧雲山莊的老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