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傳國玉璽(1 / 2)

孫可望直接無比激動的說道:

“義父,得傳國玉璽者得天下,受命於天,即壽永昌。”

有了孫可望帶頭,眾人紛紛交相呼應。

張獻忠出身貧寒,從小便跟著父親到處遊走做小生意。他的性情十分剛烈,在崇禎年間,組織了農民軍起義。

張獻忠收了四個義子,分別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

孫可望是張獻忠的義子,也是張獻忠手下的第一猛將,為人驍勇善戰,有大將氣度,在軍中人稱“一堵牆”。

孫可望發言之後,諸將信服,張獻忠則是拿著傳國玉璽仔細端詳,詢問旁邊一個八字胡的中年文士道:

“汪先生,您說這玉璽是真是假?”

文士端起了玉璽,觀賞了許久,然後這才緩緩放下,道: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大王,這玉璽可以是真,這玉璽也可以是假。”

中年文士拱手退下,靜靜地站在張獻忠身邊,有些話不用說的太明白。

實際上。

皇太極滅了蒙古林丹汗,其後裔獻出所謂元朝“傳國璽”,上麵刻著“皇帝之璽”。

至清初時,紫禁城藏禦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極之“傳國玉璽”。

而乾隆時,清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

後來清末,此玉璽存放沈陽故宮,不知所蹤。

張獻忠略加思索,重重一拍桌案,言道:

“看來天命在吾,得傳國玉璽者得天下,得國正也,傳令天下反王,齊聚大帳,本王邀請他們共商抗曹大事,邀請天下群雄,於西安會合。”

李定國有些擔憂的說道;

“義父,雖然我軍勢大,如今算得上義軍中首屈一指的存在了,連大順軍都遠遠不如,可陝西的群雄不少,到處都是山大王。

李自成的舊部更是強勢無比,單對單的話他們可能不是咱們的對手,可這些人要是聚在一起的話,咱們根本就敵不過。”

孫可望笑著說道;

“嘿嘿嘿,為兄倒是有一計,明軍剛剛拿下延安府,自身損失也不小,估計要一個多月才能繼續南下西安府,咱們就趁著這個機會找出一個反曹聯盟,取曹鼎蛟人頭者眾人稱其為盟主,主持攻下大明之戰事。”

艾奇能憨憨的傻笑道:

“哎,辦法倒是好辦法,可要是曹鼎蛟不小心被別人殺了去,那咱們不就虧大了嗎?”

孫可望冷笑著說道:

“不,決無可能,殺死曹鼎蛟必定是義父,除此之外絕無第二種可能,若是有人不服,祭出皇帝之寶打殺了便。

然後義父趁勢登基,挾天子之威統帥全軍一路攻城拔寨拿下山西陝西北直隸河南河北,如此,天下可定。”

張獻忠聞言哈哈大笑,然後把目光看向了那名姓汪的文士,問道;

“軍師,你怎麼看?俺這義子如何?”

“大王得此佳兒實在是得天之幸,學生為大王賀。出乎其類,拔乎其粹!

此等計策萬萬可行,隻需操作一番,便有九成的勝算,就看天下的英雄入不入套了。”

這名姓汪的中年文士哪裏看不出自家大王心思,雖然他覺得有些不妥,不過還是硬著頭皮將這話圓上去了。

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

這是他這個窮酸書生唯一的信念了,既然科舉不成,那隻能另辟蹊徑了,前輩範文程就混得不錯,除了家族被殺得幹淨有點慘,簡直是人生的贏家呀。

張獻忠特別滿意今天的商討,特地命孫可望廣發英雄帖,召集天下諸侯共商抗曹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