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鼎蛟從感性的情感上看,其實他特別不喜歡朝鮮這個國家,這麼一個背信棄義的國家實在是不值得大明幫助的。
但是從這個時代的國家的法理上講,大明是有責任和義務保護他的籓國。
曹鼎蛟知道曆史上哪怕明朝滅亡很多年之後,朝鮮還一直在沿用崇禎皇帝的年號,可惜這隻是一些表麵上的功夫。
朝鮮尊明抑清的事例還有許多,但倘若就此認為作為藩屬國的朝鮮不顧一切對宗主國保持忠誠,未免對國際關係的設想過於理想化。
朝鮮名義上尊奉大明不假,但這些舉措更多的隻是一些台麵行為,而成為清朝藩屬的朝鮮實際上對清朝該行的禮數一點都沒少,甚至一度出兵協助清軍進攻明軍。
鬆錦大戰之中,朝鮮派遣舟師隨清軍作戰覆滅後,在此後進攻錦州城時,朝鮮的四百名炮手為清軍堵住明軍退路、擊敗援軍立下大功,給清軍營造進攻錦州外城的大好時機。
即便以矢誌北伐、恢複大明為己任的孝宗在接到清軍征五千朝鮮兵的要求後,手下大臣如金尚憲等以“臣之於主,亦有可從不可從”大力勸阻,最終的結果仍是朝鮮聽從調派。
朝鮮這個國家自誕生起,就一直處於強敵環繞之下,又因國家地域限製、勢力孱弱不得不選擇投靠中原王朝。
這樣逼仄的生存環境,促使朝鮮形成獨立而又極為務實的外交風格,因此不論中原王朝如何強大它仍能獨立於半島之上。
朝鮮尊奉前朝,投機於現朝,而後待現朝沒落又再次循環這樣的規律一次次在曆史重現,對宋、元、明、清諸朝皆是如此。
時至今日,半島之上的朝鮮韓國仍然逃不脫這樣的曆史規律,他們雖以政治手段獨立於一方,但為求生存又必須仰周邊大國鼻息。
………
崇禎皇帝看著大殿內的文武大臣們,眉頭都快皺成一團了,他也是非常糾結,以大明現在的實力來看,根本就是無力救援朝鮮,不然怎麼會連遼東都丟掉了後金韃子?
戶部尚書倪元璐,刑部尚書徐石麒,禮部尚書張國維,吏部尚書周延儒,吏部尚書林汝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人是提倡還是要去救援朝鮮,有的人則是覺得花費巨大,暫時還是不適合救援朝鮮。
崇禎皇帝也是非常的糾結,他現在確實是不缺錢了,南京的勳貴跌倒,他崇禎皇帝吃的很飽!
可是,打仗真的不是動動嘴皮子的事情,如果整個北伐要準備多少兵馬?按照遼東大軍二比一的兵力才有機會獲勝的情況,大明必須要保證三倍以上的兵力才能形成絕對優勢。
後金所有留守的兵馬加起來大概有二十萬左右,現在明朝想要發動北伐,不像薩爾滸之戰前麵那麼簡單了,崇禎十三年的鬆山之戰,金狗出動了十一萬兵馬,明軍二十萬兵馬打防守戰卻依舊是慘敗。
拋去這些那些各種體製上的問題還有戰略戰術上的問題,年年征戰的八旗子弟兵確實是強於明軍士兵,隻有明軍中的精銳部隊才能與之抗衡。
可大明這樣的部隊也不多,老秦軍,遼東軍,石柱兵,浙江的戚家軍,天雄軍,最後還有曹鼎蛟手下的蒙古仆從軍和按察司騎兵,大同曹氏叔侄手底下精銳的騎兵和士兵。
曹鼎蛟這時候自信滿滿的說道:
“陛下,微臣竊以為朝鮮之國不可不救,我大明威加海內,四方臣服,天朝上國,怎可置之於藩國於死地而見之不救?
朝鮮一直是咱們大明心中最柔軟的地方,這情同父子的關係,怎麼能賒分割了就分割了?朝鮮再怎麼樣也是我們大名的兒子,豈能讓外人欺負了??”
大明這些文臣感覺這話有點不對勁,就算大家心裏麵清楚,朝鮮是咱們大明的兒子。
可你曹鼎蛟就這麼光明正大的說出來了,是不是有點不太好,這種潛規則咱們私下知道就好,你沒必要整天掛在嘴上吧?
曹鼎蛟又繼續侃侃而談的說道:
“而且我們大明朝正在為了奪回遼東而努力啊!本官為了整合兩百萬兵馬北伐大軍,整天都是茶不思飯不想,整個人都消瘦了不少。
隻要大明的軍戶改革完成,那咱們就立刻啟動北伐大計,百萬雄師碾壓過去,拯救於天下百姓與水火,也拯救一下咱們的鄰居。
隻不過目前這種情況還是不適合直接出兵,畢竟咱們中間還夾雜著大順和後金兩個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