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再見崇禎皇帝(感謝雪中遲暮大賞)(1 / 2)

曹化淳帶走了曹鼎蛟,至於他手底下的五千兵馬則是全部被安置在城外軍營,雖然說他們是按察司的編製,不過人馬還是太多了,曹化淳可不放心帶他們入城。

曹鼎蛟覺得無所謂,就美滋滋的跟著曹公公一起入了南京城。

南京城以前就是作為大明的首都來使用,在南京這邊還有一個六部,周邊的幾個行省加起來統稱為南直隸,南直隸的規模可不小,甚至把大半個江西都算進去了。

這個時代的江西還算是牛逼人才特別多,出了不少進士。

曹化淳在前麵帶路,曹鼎蛟落後半個身子在後麵,兩個人相談甚歡,曹鼎蛟輕聲說道:

“陛下近來如何,朝中可有什麼大事發生?”

曹鼎蛟並不討厭這些中人,這是時代催化出來的產物,存在就是合理。

相比於唐朝或者是漢朝的太監,明朝的太監更像皇帝的白手套,或者是皇帝的刀,其實他們的權力很小,其實他們的權力也很大。

巔峰時期,太監們的權力可以像劉謹和魏忠賢那樣牛逼。

在低穀時期,太監們隻能獲得像劉瑾和魏忠賢那樣的下場,皇帝若是信任他們,那就是戰無不勝的存在,皇帝若是頂不住文官的勢力,那就隻能丟車保帥。

曹化淳不敢隱瞞,曹鼎蛟乃是皇帝陛下跟前的大紅人,紅到發紫的那種程度。

不是沒有太監試探過皇帝陛下,曹鼎蛟現在就成了皇帝陛下心中為數不多的紅線了。

特別是皇帝身邊的人,更要注意哪些人可以得罪,哪些人必須要討好,如果連主子的心思都摸不透,遲早要被別人踩下去。

心似火熱的曹化淳殷勤的說道:

“好叫曹大人得知,朝廷也並無什麼大事發生,隻是南官和北官的爭權日益嚴峻,甚至快演變成了前朝時期的黨爭。

不過,因為山東這次發生的孔廟事件震驚了天下,這才讓雙方稍微有些收斂。

不少文官甚至要喊出了讓陛下親征的口號,北官們則是認為要借此契機趁機北伐,收複北方失地,重新奪回遼東。

南京六部的官員倒是沒有什麼意見,隻是一直在勸阻陛下定都南京,然後雙方又爭起來了,簡直快打出狗腦子來了。”

曹鼎蛟慢慢的把這些東西全部消化在肚子裏麵,南京城的官員坐不住了,他們也想要上位,一輩子守著個陪都就如同養老院一樣,誰不想宰執天下?

大明朝自古就有南榜與北榜之爭,就連太祖陛下也輸在了這件事上,如果把全國的科舉統一,估計坐上大明朝廟堂上的人讀書人大部分人都是來自江南了。

北方的官員也不甘示弱,他們的領土田地還有房產全部在北京,甚至家族勢力也在那一塊。

隻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這才遷到了南京,麵對南京日益嚴峻的鬥爭,他們開始懷念以前那個草窩了,於是不少北方的官員開始嚷嚷著要北伐。

曹鼎蛟麵色冷峻地說道:

“他們也真敢想,北方是他們能夠染指的地方嗎?咱們大明三年之內不可能北伐,大明的根子什麼樣他們不清楚嗎?無非是利益動人心啊。”

“大人所言極是。陛下也沒有想過北伐的事情,隻是讓祖大人他們好好的練好精兵。”

大明朝廷的財政已經快破產了,要不是這次裁去了遼東還有北方的大部分領士,朝廷至少還要每年花費近千萬的銀子維持九邊的花銷,在邊境堆砌幾十萬精兵,你以為有那麼簡單嗎?

看得見的軍餉就要花費幾百兩銀子,更別提那無數的糧食補給物資還有各種補貼。

還有大明朝的百萬軍士,其實這些士大夫比誰都清楚,那些軍戶早就爛到根子裏麵了,別說是打仗,能保證自己不叛亂,已經算是燒高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