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對於這罷撤的原因,杜霍則也未曾給出一個合適的解釋。
雖然這件事情杜霍心知肚明,但具體的原因卻鮮為人知,所以此時倒也難怪,會引起眾人的猜測。
不過猜測歸猜測,在明麵上卻是並沒有多少人提及此事,或許是因為杜霍在軍中威望過高的緣故,以至於軍中將士,皆不敢將此事搬至台麵之上。
將趙雲薑維二人挑選出來後,杜霍便分別撥給了二人,八萬兵士。而與之前相比,此時的十六萬兵士,則的確要比先前要更加精進一些。
另外,在趙雲薑維二人的分別統率下,這十六萬兵士的整體作戰能力,則也同樣是有了質的飛躍。
而等這十六萬兵士,統一集結完畢之後,隻聽得杜霍一聲令下,十六萬兵士便是一股腦的,在趙雲薑維的率領下,對斜穀關隘展開了一番,勢如暴雨般的攻勢。
而與之同時,斜穀關隘內的守軍,則也是大開關門,麵對麵的與杜霍大軍廝殺。
其實,若是按照荀攸的想法,他本是不打算讓曹彰出城迎戰的,但當他與曹植的計策,對趙雲和薑維全然失效的時候。
這場交鋒之戰,便是瞬間落到了曹彰的肩上。
而由於曹彰本就是一介武夫。
再加上,他又身居主將之職,所以他那出城迎戰的命令,便也就再也沒能得到任何人的阻攔。
而如此一來,曹軍與杜霍大軍便也就有了,自杜霍步入魏境以來,唯一一場針鋒相對的戰鬥。
為了防止曹彰人數不敵,就在曹彰出城迎敵之時,曹植則也是把自己麾下的十萬兵士,全權交托到了曹彰的手中。
而當曹彰得到了曹植的十萬兵士後,他麾下的戰將兵士數量,則也是瞬間攀升到了二十五萬之多。
因此,當這場大戰爆發的時候,曹彰倒也曾借助的兵力的優勢,暫時壓下了,趙雲薑維二人的攻勢。
隻不過,雖然曹彰憑借著兵士數量,遠高於趙雲薑維的優勢,暫時勝過了二人。
但當戰時逐漸拖延,並且戰線持續拉長的時候,雙方的優劣程度則也是逐漸得以體現。
而等到戰鬥進行到中期的時候,曹軍那邊的戰將,便也是逐漸被趙雲薑維二人,打得七零八落。
漸漸的,曹彰那憑借兵力數量所帶來的優勢,便是隨著將領數量的衰減,開始在這戰局之中出現了偏差。
甚至,在某一時刻,曹軍都曾一度落入了劣勢。交戰之時,曹彰的幾次反攻,都被趙雲薑維給打壓了下來。
盡管曹彰有著過人的武力,但他與趙雲相比,卻是終究有所欠缺,況且趙雲還有將薑維協助。
因此久而久之,曹彰便也是在這場對弈之中,敗下陣來。
然而,對於當前這種結果,其實早在戰局剛開的時候,杜霍便已經有所預料。
雖然曹軍那邊,謀士智力有著極高的層次,但他們的武將卻是極為匱乏。
因此,隻要杜霍能夠在智力方麵得到擺脫,那麼曹軍便是再也無法對杜霍大軍,產生任何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