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識很重要(1 / 2)

李峴在接到吏部新的任命書後恨不得狠狠煽上自己幾個耳光。

這是大宋政和五年十一月。

在年初與西夏的邊境戰爭剛剛開始後,在秦州知州何常的勸下,自己一時衝動,為支持宋夏戰爭,鼓動父親主動認捐了十五萬束飼草,為自己捐個一官半職,也方便今後行事。原本就收了李家不少好處,對李家莊園與土蕃、諸羌進行酒水走私交易睜隻眼閉隻眼的孫知州直接把李家的“義舉”作為秦州富戶的代表,上報朝廷進行嘉獎。

這下可好,剛剛花錢通過原熙河路招撫使王厚“保薦”獲得兵部武學下舍人資格的李峴作為“大宋愛國富商模範”被當今官家禦批破例親授實官,這吏部批文很快就下來,授李峴正九品保義郎銜,實授清水縣尉。

這個結果絕對超出了他的意料,一般而言象他這樣的“粟官”絕無實授官職之理,看來現在國庫空虛的當今官家為了籌措軍費和糧草,也是費盡了心思,準備為下的富商們樹立起了一個“榜樣”。

但這絕不是李峴想要的結果。

這年頭大宋國重文輕武,連當了宰相的狄青都能一個的七品文官直呼“黥麵賊”,而可憐的狄大人挨了罵還要給人家賠禮道歉,就因為自己是武夫,人家是書生啊。

李峴也想通過科舉,混個文官當當,可這是永遠也做不到的空想。

特麼的哪個混蛋是穿越者隨便就能考中狀元的,你當我李峴不想科舉高中啊,問題是根本做不到啊!來來來,請先把“刑賞忠厚之至論”這題目引經據典開解一番,寫成一大篇有理有據的文章,請注意,這隻是經科考試十道作文題中的一個!

反正李峴是在仔細了解到了一些大宋朝科舉取士的基本情況後,直接就絕了心底最後一絲通過科舉中第的念想。

這個年頭要論讀書背書的本事,隨便從鄉間拎出一個秀才來就比他要強出好幾倍。

古代讀書人是的學習方式是要把所有讀過的東西都在腦瓜裏背得滾瓜爛熟,否則你如何能隨意地引經據典,雖然這玩意根本沒有多大的鳥用。而現代人的學習方法是重在量,注重的是知識的廣博。

畢竟後世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用古人的方法去讀書,根本不可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本來他這個花錢納獻得來的“粟官”就讓人很不服氣,駐紮在秦州城的大多數軍官都知道,李家十七郎被推薦入東京兵部武學下舍人資格就是買來的,無非就是想在生意場上提升些自家的地位。現在可好,西北戰事一開,原來的清水縣尉通過東京的門路調回了內地,留下這個十分危險的職缺就很不幸地落到了這位成紀李家偏房目前風頭正盛的二少爺頭上。

一般情況下,象這樣的實缺職務是根本不會落到李峴這樣的粟官頭上的,另外他年紀太,又沒有父輩在軍隊裏的蔭澤,很難服眾。

在西北邊軍裏,沒有父輩的情誼和恩澤,是很難混出頭來的。

但現在正是戰時,這樣十分危險的邊地地方軍官角色是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就“恰好”落到了李峴的頭上。

“他姥L的,咱怎麼不知道這大宋朝到臨死不死的時候還會玩了這麼一出,與西夏進行過一場大戰。看來穿越前學好曆史很重要啊,否則不知道啥時候就會莫名其妙地掛了!”回到家中的李峴分析著得到的情報,不由撫著額頭大聲哀歎著。

他已經莫名其妙地穿越到這個世界足足有五年多的時間,唯一的貢獻就是讓自家的土地裏的畝產高了一些,還興辦了幾家織布工坊,讓這隴西李氏很不起眼的一支偏房慢慢成為了秦州有名的大地主,但還是離躋身於這個社會的士大夫階層有上一段距離。

李家在隴右本就是望族,下李氏出隴西,在唐代皇室也算是隴西李氏的一支,宗族內也出過不少名人。而唐末戰亂不斷,隴西李氏宗族大部分家族成員在唐代末年由隴西郡遷到了秦州,不過有宋以來,地方豪族本就一直受到打壓,再加上西北文風不盛,李家在自大宋朝建立以來,隻出過一位進士,所以離廟堂的距離是越來越遠了。

河西、隴右之地在唐末五代盡陷於土蕃手中,其後在太宗年間,西夏崛起,黨項人又占據了河西大部分的領土,大宋國自立國後在西北秦嶺以西大唐時的河西十八州僅剩下秦州、成州、鳳州和階州可憐的四州之地,作為大唐李氏發祥之地的秦州都成了西北邊疆。直至神宗熙寧年間,名臣王韶經略西北,與李憲一起發動“熙河之役”,盡破土蕃及諸羌,盡複河湟之地,拓地二千餘裏,收撫土蕃、諸羌降部三十餘萬帳,宋朝的西部邊境始拓展到了湟州、西寧州一線,並在隴右與河西之地確立起對西夏的戰略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