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推波助瀾(1 / 3)

夜飛曾問:“金國那邊質問刺殺之事,怎麼辦?”

趙瑗笑道:“這是國與國之間的事,問也是去京城問聖上。這點事,聖上要是應付不了,他就不是我們的陛下了。何況我嶽丈也在京城,他是不會看著他女兒的夫君落難的。”

夜飛想到慕容謹對趙瑗的惡劣態度,對他主子的話抱有懷疑。但他相信皇帝,也就沒再糾結。

趙瑗想錯了杭州城裏最操心這件事的是人。

最操心的是他的娘子郭思謹。

自張伯把這個消息告訴她後,她就在想萬一金國使者來了,怎麼向他們解釋這不是趙瑗幹的,而又不推的太過幹淨。

因為刺殺之事,趙瑗在朝中的威望大增呢,這樣的功勞不能白白的丟掉。

郭思謹又考慮了,這件事會在金國引起什麼樣的後果,她怎樣做才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時光在她翻來覆去的思考中,一一的過去了。

二月初四,完顏宗烈被刺的第十九日,金國皇帝派的五名使者快馬加鞭的趕到了杭州城。禮部盛情的接待了他們,並安排了他們次日麵聖。

郭思謹一早去了慈寧宮。得到金使入宮的消息後,乘步輦到了紫辰殿外。

紫辰殿裏的氣氛有些凝重,金使指責大皇子毀棄盟約,入侵金國領地應府刺殺皇族重臣,要求皇帝把人交出來由他們帶走,按金國的律法處置。

辯駁這事不是皇帝親自幹的事,皇帝是裁決者。

若是哪一,大事務都要皇帝出馬擺平,那是朝中無人了,皇帝的威嚴也不複存在。但此事事關趙瑗的生死,皇帝不敢大意,他提前讓秦觀和吏部尚書做了準備。

若是無其他朝臣站出來,或是站出來的人,的話沒能服金使,就由他們出來爭辯。

秦觀和趙瑗的關係一向很好;趙瑗才賣給了李尚書一份大人情,再加上自己的授意,皇帝相信他們定會拚力的維護趙瑗。

金使的話落後,皇帝慢聲問:“眾卿家對此事,有何看法?”

出乎皇帝的意料,朝堂上靜悄悄的,無一人應話。

皇帝高估了朝臣們的風格節操。和金使者爭辯固然是為了趙瑗性命著想,但同時也否定了他的功勞。不久前,還在大力讚賞他英勇的行為呢。

那是刺殺完顏宗烈啊,不是普通的金國皇族。

當年金軍兵分東西兩路南下,東路軍由完顏宗望帶領攻入了汴梁,西路軍由完顏宗烈帶領圍了晉陽。完顏宗烈對趙氏朝廷來講,那是有滅國之仇的仇人。

趙氏朝廷的大皇子親自出馬,把這麼個人給殺了,不僅是報了國仇家恨。更是向世人亮明,大仇不是不報,之前是時候未到。隻要有時機,不管你現在做什麼,多大年齡,照樣會找上門去向你尋仇。

這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態度。身體力行的向世人表明了,皇族抗戰殺敵,收複故土的決心。

誰敢第一個站出來否定,這事不是大皇子幹的?

不不會錯,了就可能有錯。

更何況有一部分人認為,大皇子為此事而死,死得其所,死了比活著更有價值;還有一部分人,原本就是盼著趙瑗出事的;另外一部分是想,重臣都沒開口呢,論不到自己搶話。

是以,大家都在觀望。

這幫人真是讓人寒心呐,儲君都要被敵方帶走了,也沒人主動站出來救他。難不成,你們都想著二皇子是內定的太子,大皇子的性命無關緊要了?若不是他事先安排有人,是不是就這樣把大皇子交出去了?皇帝失望之極,隻得把目光掃向秦觀。

秦觀接到暗指,立馬出列,高聲:“臣有話要跟使者大人講。”

“準。”

得了皇帝的旨望。秦觀對五位金使揖了一個手,了兩句節哀同哀的客套話後,朗聲:“大皇子不是普通的皇子,和二皇子一樣是國之儲君,是聖上培養的繼承人之一。多少關乎社稷民生大事,等著他去辦,怎麼可能去做殺手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