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徙木南門初立信,變法強秦入民心(1 / 3)

左庶長開府理事,整個秦國官場都忙碌了起來。單單是左庶長府的上百位屬官屬吏,就讓的櫟陽城熱鬧非凡。再加上各郡、各鄉邑的人員調動,整個秦川大地上,都是來往穿梭的官吏。

然而困擾衛鞅和嬴渠梁的那道難題,至今還沒有定策,便是如何取信於民。秦人本為遊牧部族,後來受封關中,身上的那股遊牧部族的特性卻依舊流淌在血液之中。國人對於國家法令,大多知之甚少,簡單粗暴地頒行法令,推行變法,一時之間很難使自由散漫的老秦人知法守法。

衛鞅和嬴渠梁仔細分析了造成此種情形的根本原因,其一是部族特性所致,簡單粗獷的治理方式,使得老秦人更加相信祖製,卻不知法為何物;其二是效法中原文明推行分封製所致,封主對封地具有完全的自治權,這就使得超過半數的秦人都不歸秦國國府直接治理,超過半數的秦人隻知有封主,而不知有秦公;其三是人治盛行、官府無信所致,秦國曆來沒有完整的法令體係,即便是明睿如秦穆公,所頒行的法令也是零散的,加之民不知法,執法寬嚴便往往由郡守邑令自行調整,使得國人對國府的法令缺乏信任;其四是朝令夕改所致,每次新君繼位,總要反複,有複辟舊製的,也有推行新政的,國人無所適從。

有此四條,變法最先需要解決的便是國府的信用問題,國府無信,任何法令都將難以推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僅僅是頒行法令是不夠的,因為能夠識文斷字的,基本都是貴族子弟,絕大多數的國人都是不識字的,所以必須要有一種方法,能夠讓所有國人都能快速傳播和接受,才好繼續推行新法。

衛鞅和嬴渠梁此前已經琢磨多時,幾次討論下來,兩人心中漸漸都有了方向。這一日衛鞅正要出自己的謀劃之時,嬴渠梁擺了擺手,拿起兩片竹簡,示意兩人分別將自己的謀劃寫在竹簡之上,看看是否相同。兩人背過身去,拿起聿草草數筆,各寫下了兩個字。兩人將竹簡倒扣在桌上,同時翻開一看,果然都是“故事”兩個字。

隻有故事,才能不通文墨的國人間快速傳播,才能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好的傳播效果,這遠比各郡邑的法官法吏的奔走傳播要快速得多。兩人一拍即合,取信於民的方略便確定了下來。至於如何實施,嬴渠梁沒有再行過問,交由衛鞅自去處置。又經過數日周祥謀劃安排,衛鞅終於確定了最終的方法。

十二月初的一清晨,櫟陽早市剛剛開始,南門外往來的國人便發現了一個不同之處。一夜之間,南門外便搭起來一座三尺高的方台,方台三丈見方,極為簡易,隻有中間立有一杆大旗,上寫一個大大的金文“衞”字。時值冬歇,並沒有什麼緊要活計需要忙活,於是這個高台之前,慢慢便聚攏了上百號人。

辰時已過,方台前的人群越來越多,兩個十人隊兵卒匆匆入場,分立高台四周。卻不見其他動靜,如此奇怪的景象,口口相傳之下,又吸引了一批國人圍了過來,人群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一邊嘮著家常,一邊等著看熱鬧。

不知不覺間半個時辰過去,又一個十人隊,抬著一根巨大的圓木,分開人群,將圓木立在高台旁邊,十人隊也順勢站在了四周。人群一看這根巨大的圓木,長約三丈,一個幼學童子才能抱得過來,雖然不是新木,估摸著也得兩百餘斤,一時間都不知道官府何意,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來。

陣勢越來越大,櫟陽南門的人群也越來越多,眼看將到巳時,已有近千人聚集在櫟陽南門外,圍著這的一方高台。巳時一到,在兩個十人隊的護衛下,一個神色嚴峻、麵露肅殺之氣的官員打扮的人,撥開人群,站到了高台之上。

來人正是衛鞅,人群見有人登台,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開始安靜下來,想要看看究竟會發生什麼事情。衛鞅見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口道:“諸位父老國人,請聽我一言。國府今日懸賞十金,請人能將這根圓木搬到北門,諸位可願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