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教學 上(1 / 2)

宣和元年,相州湯陰縣嶽家莊後山一片平坦之地上一群孩子圍著一個孩子,隻見被圍在中間的孩子在地上寫寫畫畫口中還念念有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圍坐的孩子們跟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被圍在中間講學的稚童,是嶽家莊嶽老太爺的孫子嶽雲,今年三歲長的卻形似六七歲。

嶽雲六月能言,八月成行,十月就向母親索要書讀,書本文章幾乎能一遍而誦。自幼無兒狀,一歲後就能自行學習讀書無需父母講教授,倆年之中把家中藏書盡數讀完。讀完家中藏書就與自家叔叔嶽翻把村裏十歲左右孩童全都打了一遍,父母看到這一幕心想“終究是個孩子現在開始與人打架戲耍了,還以為他不會和孩子一樣呢!”。誰知第二日開始在後山之上就開始了起初看到的那一幕,被他打過的孩子都被叫來後山之上與其識字念書了。這嶽雲生而力大年三歲就能提的五十斤石鎖能舞動二十多斤的兵械,家中嶽飛年少時習武留下的習練兵器被嶽雲試過。初時莊子裏人的孩子被嶽雲打了還很不高興,你們嶽家就算是莊上的老戶也不能叔侄倆把全莊上孩子打個遍吧!誰知第二日開始嶽雲開始授書了。

嶽雲授書還有講究:“隻收八隻十二歲的孩童,了不收嫌麻煩,大了不收淫猥大於十二歲後得和家裏忙農活沒時間。”所有人都疑惑嶽雲如此年幼怎麼如此異於常人。原來這嶽雲本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也不對,準確的身子是這個時代的人,腦袋裏的想法不是。杜凡本是二十一世紀剛畢業的大學生,讀了個三流大學剛畢業就失業在家,在家裏啥事不幹夜以繼日的忙著自己唯一愛好讀網文,好在家中條件還算富裕就由著他了。哪知一覺醒來就來到了嶽家莊還成了精忠嶽飛的兒子――一起被斬殺的兒子。可能是生下來意識飽滿的緣故,嶽雲長勢喜人這不三歲長的就與六七歲孩子無異。剛出生就知道二十來年後自己被殺,擱誰誰都不願意。嶽雲就開始謀劃未來想到二十一世紀流行一句很牛逼的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個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家中藏書已畢,就有了籌建團隊的想法。三歲幼童就算形似六七歲那又怎樣,誰尿你!想有團隊自己建團隊吧!有了想法就開始實施,能接受自己想法的群體也就是孩子了,想要孩子們聽話怎麼辦倆個字--揍他。領著大自己八歲的叔叔就把與叔叔年齡相仿的孩子全都打一遍,十來歲的孩子誰能鬧過自己叔叔作為最早的實驗對象早打服了,不服不行呀!畢竟十一歲了還是讓三歲的侄子揍了挨揍了還不能找誰理去最後隻得屈服。

嶽翻心理很糾結,起初嫂嫂劉氏生下了嶽雲很高興,嶽翻很高興終於有了玩伴了。年幼時哥哥在外學藝在家除了幫忙幹農活就是睡覺根本沒人和自己玩耍,自己生來幼又因為兄長在外學藝所費學資就多家中祖上地還算多一家人早沒地可耕了,家中飯食就不太好造成後期營養不良去外麵和莊上孩子們打鬧經常挨揍。就想著有了侄子快快長大能和我玩耍了主要是能和自己出去揍人。誰知道嶽雲能行走之後直接習字學書了根本不玩耍,連帶著自己習文還得挨揍。那麼難的文章嶽雲一遍而會文義一遍而通,還讓不讓人活了。好不容易侄兒長大了自己卻成為第一個被嶽雲揍的人。唉!十多年就爽了一回,就是前幾日自己領著侄子去揍人,太爽了!從來沒揍過人一次把十來年的氣出了,尤其是嶽雲還爽的還在後頭呢!要家中嶽翻最怕誰最服誰侄子絕對是第一位,父母兄嫂是因為自己不老實偶爾教育一下、要不揍一頓,可是侄子揍完自己還得加一句“服不服,你服不服,不服就再來一頓”。所以對於侄子的話嶽翻是相信的,不敢不信呐!深深苦水和誰去倒?自己喝吧!

授學開始出嶽雲預料的順利,除了被揍的七人外還被家長送來三個。在大宋王朝士大夫統治著不僅是朝局還有書文,又因為文貴武賤農民子弟識幾個字是很了不得的,雖是三歲孩童教習書文不管能不能長久但識字是真的能習幾個字總是好的家長如是想。要不起個名字都得問人不見水滸傳中魯達魯智深,燕青燕乙,都是後來有能力了改的魯大後來改成了魯達;一改成乙。教授十人學習嶽雲隻教一遍不會的後麵就讓嶽翻教,嶽翻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十人的老大了。這可是把嶽翻高興壞了,心想還是侄兒想著我沒白疼你!殊不知是嶽雲懶得不行嫌麻煩。再了學習這東西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能成幾人算幾人。要隻靠這十一個人那還混個屁,和原來軌跡一樣那結果還是一個樣――早死!培養他們隻是其中的一種可能,生活教會我們一個道理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不然被打爛是遲早的事。有了嶽翻的輔助教學輕嶽雲鬆很多,嶽雲就開始籌募另一件事--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