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易美美的睡了一晚,早上起來感覺舒服多了,心想要在這裏修養二三個月怎麼打發時間呢?

終南山是道家聖地,本來是尋識高功大德的好機會,無奈走不了路,實屬遺憾。隻好看看能不能找到什麼書,一來打發時間二來也是長點學問。

等到朱月雲來的時候,便把這層意思了,看看能不能幫忙找些書來看看。

月雲:“家父是有一些書,但大多都是醫學藥物方麵的書籍,不知公子愛不愛看?”

明易略懂醫學,便問到“有沒有《黃帝內經》《難經》之類的。”

以前師父過,“功夫在詩外”,所以一再讓自己博覽全書,多學多問。《黃帝內經》《難經》都是師父提到過的,尤其是《黃帝內經》不但是醫學經典,更是國學經典,而且還是經典中的經典,但以前沒時間仔細看,隻是大致瀏覽了一下。

現在剛好有時間,又沒有其他書籍,隻好問問有沒有,有的話剛好可以趁這個機會仔細看看。

朱月雲告訴他是有的,等會兒讓妹妹送過來。

果然,沒過多久,妹妹就送了《黃帝內經》,《難經》過來,明易隨手翻開一頁,是《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內有一節是這樣寫的:“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此地陰陽所不能全也!”

意思是人體的左側屬陽(中國傳統文化裏人體上的東方代表左側),陽主上,暨左側精華在上部,所以左側上部的耳目比較耳聰目明,而下部的手足就差一些,相反的,右側屬陰,陰主下,暨右側精華在下部,所以右側上部的耳目比較差一些,而下部的右手右足就比較有力,這是地陰陽所不能全的啊!

明易讀到此處,馬上聯想起自己以前總結過的易經心得,傾西北,地陷東南

此話也可以換個角度:

地高西北,厚東南

地尚不能完美,何況人乎?

人生亦是,命理亦然

有陰必有陽

有物質財富則必有精神財富

不要隻看世俗的物質財富,

換個角度看人生,

自然地寬!

明易接著一頁頁翻著看,翻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此論開篇所言:“陰陽者,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其實陰陽不僅僅是中華傳統醫學的核心(綱紀),也是中國大部分傳統文化的核心。

易學名著《陰陽五行大義》中亦有言之:“夫陰陽五行者,蓋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萬品稟其變易,百靈因其感通。本乎陰陽,散乎精像,周竟地,布極幽明,子午卯酉為經緯,八風六律為綱紀,故有五度以垂象,地有五材以資用,人有五常以表德。萬有森羅,以五為度,過其五者,數則變焉。實資五氣,均和四序,孕育百品,陶鑄萬物,原始要終靡究萌兆。是以聖人體於未肇,故設言以筌象。立象以顯事,事既懸有,可以象知。”的和前麵其實是一個意思,

可見在中華文化中,不論是醫學還是易學都是殊途同歸的:最核心的都是陰陽二字,正所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知其要者,一言而終。”陰陽便是這個“要”!!

順便舉個例子:人們常言“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講的便是這個陰陽之理,夏,我們的陽氣大部分浮越在體外,身體內部形成了一個寒濕的格局,此時人體的脾胃也是一年四季中最虛寒的時候,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們在夏要吃一些薑,薑性是溫熱的,可以借此暖胃,助益脾胃的陽氣,古人還有一句話是“上床羅卜,下床薑“下床薑,就是當人起床以後,可以吃一些薑類的,溫熱的,宣發的東西,在中醫裏,生薑經常來入藥的,它是助陽的,助生發的。所以可以吃一些薑來使你的陽氣更加振奮。

反之到了冬的時候,我們的陽氣大部分收斂到內裏了,身體的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內熱(陽氣過多,過猶不及)的格局,而蘿卜是性寒清熱的,此時吃些蘿卜剛好可以利用蘿卜的特性來中和陽氣過多引起的內熱,而且生薑蘿卜都是隨處可得的常見之物,所以這短短的一句俗語,不單單包含了醫生深刻理解陰陽之理的智慧,更包含了醫生普濟群生的一片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