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聖賢雲,下熙熙皆為利來,下攘攘皆為利往。講的是這下,芸芸眾生,都是在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百姓的衣食冷暖是利益,商人的低買高賣是利益,廟堂的升官發財是利益。而利益利益,歸根結底,也都是為了生活生存而已。
終南山,通向不老觀的山路上,常年熙熙攘攘。大多是各地慕名而來的香客,也有來求學讀書的士子,更有數不清的江湖人。起緣由,這不老觀乃道教一支,卻被大魏王朝尊為道教祖庭,全因出了三位了不得的人物。
第一位,被尊為當世道聖的觀主李蓮橋。最擅周易八卦,奇門遁甲,符籙丹道。如今坐鎮前觀為香客解簽的便是他的大弟子韓鬆石,他的二弟子更是名滿下的神醫華鬆仁。
第二位,被尊為書聖的張蓮石。一生嗜好讀書,通讀道藏三千卷,又讀遍儒家法甲兵家諸子經義,在不老觀旁建了一座石頭齋,藏書萬本。這些都還不算,最為出彩的是他的書法,世人都以收藏有一副蓮石先生的字為榮。在國都盛京城,曾被商人權貴追捧炒作,一字價千金。
第三位,被尊為拳聖的的陳蓮舟。道教源遠流長,修道之人求的是長生不老,自然流傳著數般強身健體的武學。不老觀前任觀主曾將曆年來觀中流傳下來的,或是從武林中機緣巧合得到的孤本殘篇,編纂成冊,收藏於鬆鶴洞中,號稱為鬆鶴三十六絕技。陳蓮舟通學三十六絕技,最擅拳法,被江湖尊為拳聖。
這通往不老觀的山路上,有一位持劍青年的來意卻是與眾不同,他是來打架的。
山路上每隔一段都有一個販,擺攤賣些吃食,飲水。多是山腳村民,起早上山來摸黑下山去,掙些辛苦錢。一個十歲出頭的少年從攤販身邊起身,蹦蹦跳跳的回到青年身邊,不滿的道,“師兄師兄,這的一個餅比山下貴了兩文錢,裏麵還沒有肉!”
青年笑了笑,“現在知道精打細算了?來中原一趟,你就知道吃,師父那點家底,遲早被你吃空。”
“嘿嘿,哪能呢。”少年神神秘秘的看了看四周,低聲:“我發現一個發財的方法,咱們島上那些魚啊珊瑚啊珍珠啊在中原都很值錢哦,下次我帶一船來賣。”
“你這是要去做商人呀,成不好好習武,胡思亂想,師父知道了還不得把你屁股揍開花。”
少年嘿嘿一笑,摸了摸經常被揍的屁股,“我看這中原武林也沒啥稀奇的,師兄一路打過了十幾個門派,都沒啥高手呀。”
青年用劍柄指了指山頂,“真正的高手,這山上有一個。”
“拳聖呀,那是跟我爹齊名的五聖之一,師兄我要批評你了,你現在很膨脹!”
青年哈哈一笑,“陳老道長好武成癡,我有辦法讓他出手。”
“那走走走,快點快點,爭取中午上山,下午打架,晚上下山,我都要餓死啦。”罷少年風風火火的跑了起來,跑到幾丈外,少年回頭笑道,“師兄,我們比賽輕功,誰後到就洗衣服,你不許用內力讓我這一截路。”
於是山路上便出現了這麼奇怪的一幕。一個十歲出頭少年在前頭跑,穿越過一撥又一撥氣喘籲籲的香客遊人,後麵一個青年踩著輕巧的步伐不緊不慢的跟著,難走的山路,這兩人健步如飛,似乎毫不費力氣。
“這個拿劍的好像是林充!”一個兩個身影被超越的江湖人士大聲對同伴道。
“就是那個從東海巨鯨幫一路打過來還沒輸過一次的林充?”
“對對對,我路過金刀幫見過他。”
“真的假的,人家輕功那麼好,怎麼會這時候上山,應該早到了。”同伴將信將疑。
“不會錯的,我師傅派我來以書求字,我是一路向西直接來的終南山,他後來又去挑戰過其他幾個門派。快走快走,上了山你們就知道了!”
山路上的江湖人一傳十十傳百,頓時都不惜內力,用起各自輕功,往山上趕。一些普通老百姓的香客,看著諸多千奇百怪的輕功目瞪口呆。
山路頗長,常人行走,很是吃力,約半日,才能上得山腰,也隻能到山腰處了。山腰這裏有一塊四四方方的大石頭,上書終南山不老觀六個大字。過了這塊巨石,便真到了不老觀地界。
不老觀有五洞六宮十四殿,巨石後不多遠,山腰處一塊空地上,便有一座紅塵殿,殿有三清像,供百姓遊人來此敬香求簽。殿內有韓鬆石韓道長攜幾位徒弟常年在此,為百姓解簽還願。紅塵殿旁還有一座偏殿,幾個道士在此出售一些道教經卷,以及一些玉石特產。紅塵殿對麵有一座客棧,喚作山腰樓。客棧旁有一個茶攤,不少人在此歇腳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