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明亡之後再無華夏”。雖然我並不認同,但是明末酷烈的曆史,確實對華夏文明打擊極大。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8年—1644年)。崇禎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月6日—1644年4月5日,享年歲),字德約,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7—1644年在位),也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孝純皇後劉氏。
啟二年(16年),封為信王。啟七年(167年),登基即位,年號崇禎。大力鏟除閹黨,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災害不斷,導致域內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後金政權趁勢崛起,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崇禎元年(168)正月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屍。六月,削魏忠賢黨馮銓、魏廣微籍。崇禎二年(169)正月丁醜,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這一係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禎,在誅滅魏忠賢勢力的同時,也促使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更加膨脹。
17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17年來用盡心力意圖複興明室,最終城破自縊。崇禎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征是剛愎自用、獨斷多疑。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時,自縊於煤山,終年三十四。清軍入京後,以禮改葬於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廟號懷宗(後取消),諡號欽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南明弘光帝即位,諡號紹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
史書中,將明末亡國原因,歸咎於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獨斷多疑,且薄情寡義。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清朝對史書的篡改。畢竟曆史就是個姑娘,隨著後人任意打扮,後人篡改前人的曆史,屢見不鮮。
實際上朝堂上有東林黨人,文官集團遮住皇帝的雙眼,綁住皇帝的手腳。所以崇禎經常處罰文官,更換內閣首輔並不是他剛愎自用。。
至於錯殺袁崇煥,獨斷多疑的名聲也隻是對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失誤的放大,畢竟兵權在外人手中,不能不讓人疑心。
崇禎年間大明王朝所麵對的問題主要有三,其一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後金,其三為農民起義軍。是真正的內憂外患。當時的氣候也是冰河時代,災不斷。句不好聽的話,簡直就是地獄級別的副本,崇禎17歲登基,在大明王朝的馬車上堅持17年,每淩晨五點就開始批閱奏折,真的不愧為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