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曆史,在這五千年當中有著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史,在這兩千多年裏有著六十多個朝代更迭不斷。在這六十多個朝代中一共出現了408位統治者,他們有的是聖君賢君,也有的是昏庸無道之人,還有的是中庸之人。
在這408位統治者之中我最感冒的那位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確立封建社會加強中央職權,開始使用皇帝稱號。集三皇之德五帝之賢。他在初中曆史書上是一位昏庸無道的君王,而事實上他在位時沒有像高祖劉邦太祖趙匡胤太祖朱元璋他們那般弑殺功臣,可以他在位數十年沒有枉殺一個大臣。他在位時國力雄厚,他南平百越北擊匈奴,築長城修阿房國力仍不低於漢武帝晚年時大漢的國力。可從當時百姓的角度來講他並沒有帶來多大的積極影響,他晚年癡迷於長生不老,尋仙問藥,大肆濫用民力,加以酷刑。二世時更是奢淫無度使得陳吳起義導致一係類連鎖反應將原本風雨欲墜的大秦王朝二世而亡。
同是開國皇帝,劉邦他自身並沒有太多優點,但智商不高他用情商來頂,他早期廣納良言,知人善任,用落魄貴族張良,受胯下之辱韓信對外征戰,用縣丞蕭何來治理後方保後方無憂,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可是他後期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間接導致了高祖困於白登山。如果論政治的話他有些地方還是值得認可的比如他出身草莽知道百姓的不易,也知道經曆戰亂後經濟的蕭條,糧食人力物力的短缺從而采取休養生息政策,隨然沒有造成什麼直接的影響,但對於文景之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文景之治是我國大一統之後第一個對於百姓的盛世。那是人們相繼經曆了戰國動蕩,秦末戰亂,楚漢之爭後第一個盛世他的開創從曆史宏觀角度來一個是源於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使得出現了大量的勞動力,另一個是因為漢朝剛成立劉邦剛登基時當時國都的百姓是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想想看一個國家的國都是如此,那麼其他地方呢,甚至更為嚴重,所以人們都更為迫切的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所以進行不懈努力。還有一個就是統治者的重視,因為文皇帝與之前所有的皇帝相比他是最節約的,節約到什麼程度呢?節約到盜墓賊都不願意盜他的墓。綜上原因而出現了大一統來的第一個盛世。
當國庫充盈,百姓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時,統治者就不會一門心思的去治世而是去固世,想法設法的去鞏固自己的統治,如漢武帝。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正如***寫的那樣,漢武帝在文治上的貢獻不如武功,在武功上他收付河西之地,,封狼居胥山,威懾西域三十六國,震懾周邊各國,至今國人仍以漢人自居。當然他固世不止靠的武功,他在政治上采取分封製逐漸縮諸侯國的權利來增強中央的力量,同時思想上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宣揚忠君報國的思想,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當然自大一統而來我國古代出現的盛世均可歸納於:
1數代統治者的良政與積累
百姓們渴望過上幸福的生活
國家百廢待興。
當然因素還有很多,這隻是主要的幾點相同之處。
也如漢武帝那樣統治者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過於宣揚忠君報國的思想,因而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愚忠,如嶽飛,當他即將要收付東京(北宋國都今開封)時被皇帝的十二道金牌追回,他完全可以用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來拒絕,而他過於中軍,因而以無須有的罪名慘死,中原大地逐漸淪為異族人的“草場”漢人淪為“兩腳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