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義山(1 / 3)

春秋末年。

春秋十國,在曦朝的鐵騎下已經歸順的歸順,亡國的亡國。隻剩下偏安一隅稱霸北方的最強大的春秋霸主—元磐負隅頑抗。

這一戰,曦朝下了數十萬兵馬,浩浩蕩蕩的出征北伐。元磐也精銳全出,在他們的主場—不義山,曆朝曆代最悠久的古戰場。在那裏,兩方爭鬥,至死方休。

不義山一戰,曦朝以過十萬的傷亡數,慘勝!

九月份,距此戰完勝已過半年,曦朝定都真武,自此,曦朝大一統。

同年十一月份,曦朝差人在不義山挖掘的大坑竣工。

十一月下旬,元磐俘虜被趕往不義山,同行的有曦朝太史令張琯,他是這次行動文史記錄者。

張琯記錄如下:

“不義山,十一月二十。

這次行動是聖上應允的示威之行,共計四十五位,其中皇子十二位,皇女十一位,大臣十位,隨行下人共計十三位。

四十五一行人自不義山腳下雙一客棧出發,曆經一個時辰到達不義山古戰場。壓行的一群人中為首的是曦朝軍機處首席張先生。一行人到不義山古戰場,負責交接的兵士把事項交代清楚後便退到一旁。

隨後張先生下令,將四十五人悉數帶到大坑中,並有弓弩手作以威脅,無人敢動。

待全部退出後,隻剩元磐的俘虜,張先生這才吩咐一旁的武官將領開始動手。

四十五人被流矢射中,再三確認下,無人生還。”

雙一客棧,張琯再三確認手稿沒有問題,便拿著手稿到張先生屋前。

在他準備敲門的時候,張琯聽到裏麵有人話,他放下手,準備待在一旁,等裏麵的人講完後再進去,誰知道裏麵話的聲音越來越大。使得不想聽見的張琯也不得不聽到一些內容。

張先生的聲音很好辨認,他在“王師,你今日是良辰吉日,不會有閃失,那為何有人來報,四十五人偏偏少了一人?!”

少了一人!張琯也明顯震驚到,當時他在現場專司記錄,眼睜睜看見亂箭把他們紮成馬蜂窩。如果少了一人,那麼明顯不是什麼事。張琯準備繼續聽下去。

張先生明顯沒有讓對方下去的打算,他接著“而且,我算過像,今日不會下雨,王師不會連這個都不知道吧?”

下雨?下雨又有什麼幹係,同跑掉的人?張琯僅僅一介文官,這其中的奧妙他是萬萬想不到的。張琯繼續聽下去。

屋裏陷入短暫的安靜,惹得張琯不得不心翼翼,畢竟偷聽不是什麼好事。

對方也許是見著了張先生不再出聲,反而徐徐地“張先生,貴為當朝軍機處首席,莫要失了風度,我知你極信像,但你要知道象此事,是可以作假的。所以不用太信。但是這跑掉的人倒是超脫了我的預料之外。張先生在封山之前,還是要仔細的查一下。”

被稱王師的男子又“張先生,我等會兒回房,自會為這事再算一卦,看看有沒有什麼遺漏好叫我們注意一下。在下就先行告退了。”

張琯聽到象也可以作假明顯是吃了一驚,他熟讀史書,但是在史書裏是沒有發現任何一處可以證明象可以作假的例子。這顯然觸及他的知識盲區。

他感覺到有腳步聲過來,馬上後退幾步,在對方剛開門的時候,裝作要走進來的樣子,發現張先生稱呼的王師,便是隨行的風水先生,王機。

張琯馬上作揖“見過王先生,在下有事要見張先生。”

王機隸屬於機處,機處比他們太史館,還是要高上不少的,稱呼先生顯得尊敬。

王機“是文稿的事吧,好好與張先生商量一下,爭取寫一份完美的文稿出來,讓聖上也能誇讚一番。”

張琯拜謝“謝王先生指教,我這就進去了。”

他走進張先生的屋子,這時張先生背對著他,正在望窗外的雨色。

“山雨欲來風滿樓。”張先生出這句詩。

張琯“這是春秋時的詩人所著的詠景時,十分應景。”

張先生轉過身,問張琯“你來找我,有什麼事情。”

張琯他拿出懷中的文稿,遞給張先生,並“先生,這是我們這次行動的記錄文稿,您看看,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您指出來,我再改。”

張先生看過後,“你寫的不錯,但是還是有些地方不太對,正好我這裏有筆,你來寫,我為你研墨。”

張琯知道這是要在朝堂上直接遞給聖上,任誰也不能有怠慢。就算想拒絕張先生的好意,也沒有辦法出口,他隻能謝過後,便鋪開紙張,逐字逐句地進行商榷和更改。

“砰!”屋外響起炸雷,嚇得人心驚。

張琯“這邪乎的緊,荒蠻之地,真不能長待。”

張先生“快了,我們馬上就能回到家鄉了。”

按照整體的節奏,兩人改到一半,這時屋外有人急促地敲門,張先生“誰,有什麼事?”

門外的人“大爺,王師,他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