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柱清香(1 / 2)

故事的開頭要從我的爺爺起了。

爺爺是後來來到的東北,當時舍家帶口的,不遠千裏來到東北進行開荒,也不知怎麼的,就選擇了現在的老家。

那是一座四麵環山的村子,在我的時候在村子住的時候還經常能看到蛇,那時候也是膽大,完全不知道那種俗稱‘野雞脖子’的蛇毒性有多大,現在想想都後怕。

村子裏麵每家每戶都是那種木頭房子,到我長大的時候已經很少了,零零散散的能看到個一間兩間的就不錯了,聽我爸起,他的時候還有那種茅草混合著黑土修葺的房子,但是我是沒有見過的。

那時候有些人家,家裏的院前還有東北滿族祭祀所使用的索羅杆,偶爾也能看到烏鴉盤旋在索羅杆上。

村子雖然是四麵環山,但是也是有能夠走出去的道路,道路蜿蜒曲折的通向了外麵的鎮子,如果想吃豬肉的話,少也要走出個二三十裏才能看到集市。

那個年代,大家都忙著開荒拓野,原本青翠的山慢慢的變成院子裏麵架起來的杖子,樹木不知道被砍了多少,現在回到村子裏麵一看,碗口大的鬆木起碼上百年的樹齡了。

在那個時候來講,要是能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吃上一頓肉,那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更不要很多人家都是吃不上飯的,真的是隻能吃苞米棒子磨成的粉了,據我爸爸回憶講,因為爺爺是十裏八村唯一的一位畫匠,也有稱呼為畫棺匠(下麵我們就簡單稱呼為畫匠),所以還真就沒有挨過餓。不僅如此,不吃肉,也能每個月都見見葷腥物了。

棺材是人死之後下葬的載體,在我家這麵我還真沒聽過其它的法,但是在其他的地方有很多種稱呼:壽棺、枋、壽枋、老房、四塊半、十大塊,也有稱呼為十二塊,也稱呼為十二元的,在我家這裏因為山上多鬆木,所以鄉裏鄉親但凡家裏出點白事,也會有一口薄皮棺材下葬,就是這樣,我爺爺也就有了工作。

爺爺的工作不僅僅是畫棺材,同樣的也會經營一些手打紙錢和紙人、紙馬。

手打紙錢在我的時候還是見過的,去賣店可以買個幾毛錢的黃紙,黃紙很糙,上麵什麼也沒有,一遝黃紙遞給顧客的時候還要遮掩一下,同時遞過來的還有一個銅製的印章,下麵反向刻著銅錢的花紋,所有的錢幣樣式需要後代子孫親自印上去,依稀還記得我爸當時拿一個大木棒子去敲擊銅印的背麵,一排排、一列列的敲擊,這樣一遝十幾張黃紙就算刻印完了。

燒紙的時候同樣也是有講究的,要在上麵注明什麼地區什麼人什麼時間接收,在我家這麵的習俗是要選擇十字路口進行燒紙,並且在你燒紙的地方用木棍換一個圈,在圈內燒紙去世的先人才能收到,值得注意的是,燒的時候要扔出去一兩張,防止路過的孤魂野鬼前來搶奪,同時還要在嘴裏念叨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過來收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