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輩是明初從山西大槐樹遷徙至華北中的一支,以同姓建莊,故得村名為辛莊。但我們族裏,卻是至少從我的曾曾祖父起,便一直生活在與辛莊相鄰的方集。我曾對於這件事百般好奇,隻是一來族譜在破四舊的時候被燒過一次,現有的族譜不過卅年,二來年代又十分過於久遠,連族裏的老長輩也隻知與辛莊同宗,至於緣何至此,都已經無從考證了。
盡管我們算是外來姓,卻一點也沒有妨礙我們成為方集的第一大族。而在我們這一族裏,我家的人數又算得上最多。在積極響應***人多力量大的那個年代,我的爺爺奶奶共育有四個兒子四個女兒,我的大姑比排行最的我父親大了足足6歲,比我父親和我的年齡差還要大。我父親總是感慨,幸虧我爺爺年輕時頗有些討生活的門路,否則按那個年代農村的生活條件,很難養得活這麼多的孩子。事實上,爺爺養活的比這還要多,因為父親的多個表兄時候也跟著他們一起在爺爺家過活。無論從哪個方麵來衡量,爺爺家在那個年代都算得上是一個富足的家庭。然而,這個大家庭,我卻一點兒都不喜歡。
諷刺的是,父親這一代並沒有因為良好的家庭條件而表現出什麼過人的本事或走出了什麼卓越的出路,最終隻能扛起鋤頭又全部做回了農民,而我的表伯們——父親的那幾個表兄,卻都奮鬥進步當上了城裏的幹部。父親結婚時,爺爺家裏的餘資已經基本上消耗殆盡,再加上爺爺早已經不再工作,其他的兄弟姐妹自己的生活也是自顧不暇,因此基本全靠外債才勉強把物事湊齊。母親每次回憶起那個時候的事情,總是一把辛酸卻又一臉驕傲,辛酸的是生活不易,驕傲的是白手起家。
農村人淳樸憨實卻又狡猾奸詐,勤勉辛勞卻又懶惰迂腐,無私奉獻卻又短時利己,大智慧與聰明並存,真義氣與假仗義皆有。農村人是幾千年來在田園環境與封建官牧共同造就的混合體,仁義禮智信的鄉規隻是擺在台麵上規則,台麵下卻是暗流湧動的弱肉強食法則。按道理來講,我們這麼大的家庭,在農村裏應當是很沾光的。但是我們這家人卻一直不太和睦,從我記事起,就總是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搞得要麼這兩家不話,要麼那兩家不往來。所以我對於親情的感覺是很淡漠的,哪怕是家族裏每年節日熱鬧的聚會都不會令我感到溫暖,為避免尷尬,我總是會選擇盡量不去或晚去。世上果然還是物以稀為貴,親人也一樣。如果父親這一代的兄弟姐妹再少一點,像我母親那邊一樣,或許親情的感覺才會變得正常吧。可是我卻不能希望這變成真的,因為我爸排行最,那樣就不會有我的出生了,真是件可憐的事情啊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底層勞動者,父親脾氣暴躁,母親性格溫和。他們的身上自然也存在著農村人共有的特征,但是,在有些方麵,他們的觀念卻是出奇的正統。比如,在人品和教養上,必須不能害人,必須要知恩圖報;還有在對待讀書的態度上,簡直可以是有點偏執。我就是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我從來不否認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而且我覺得這種影響是基礎性的,就像鐫刻在基因裏一樣,總是在你思維和行為方式裏潛意識地就表現出來,像直覺的反應一樣,毋須借助任何理智上的幹預。我的貧窮的家庭,我的勤苦的父母,我的不睦的親人都在我如今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令如今的我自尊、獨立、要強且絕不服輸,但也冷漠、喜歡獨處且做事總是不擇手段而不考慮他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