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淳化二年,這一年夏天的天氣格外炎熱,即使把門窗打開,也無涼風出入。丞相呂蒙正喝完一杯酸梅湯,忽然心煩意亂起來,他的心煩絕對不是因為天氣的原因,如果把氣溫算在內,那也是一個誘因,他心中的憂悽多是為了國事,最近,太宗皇上的身體不好,背上早年征戰遺留的舊瘡時時痛疼,脾氣朝晚無常,做臣子的又戰戰兢兢,惟恐倒黴的事兒落在自己的頭上,一世的身家和功名職位付之流水。
呂蒙正想起一位多年的老友,他早年進京趕考恰與此人半路相遇,那人性格豪爽,交遊廣闊,呂蒙正看出此人將來可用,於是刻意接納,成為好友,後來,呂蒙正得到當今皇帝太宗趙炅的賞識,官運亨通,一路升遷至丞相,到了這個職位,隻需看一個人的臉色行事就可以了,隻要沒有跟錯人,皇帝的身體安好,那就是他的福氣,一旦皇帝有事,有啥三長兩短的,換了一位皇帝,那就是他大禍臨頭的時候了,他悔不該,把前昭成太子趙元僖唆使楚王趙元佐焚燒宮殿的事情調查出來,致使兩位太子被廢黜,雖然這件事讓三太子趙恒得了便宜,呂蒙正也給人留下一個深不可測的印象。
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當初調查焚毀宴會宮殿的案子是皇上親口吩咐呂蒙正去做的,呂蒙正不得不去做,盡管他不願意牽涉到宮闈鬥爭之中,卻不能讓皇上失望,落一個辦事不力的印象。
趙元僖唆使醉酒的太子趙元佐焚毀宮殿,還是因為那個著名的“金匱之盟”,原來,宋太祖之所以當上皇帝,來源於那個著名的“陳橋兵變”,宋太祖原本是當時的周朝一個將軍,他麾下的各位將領吃的是大周的俸祿,隻因周朝沒有合適的人當皇帝,當時後周的太子年方七歲,還是一個孩子,不能統治國家,趙匡胤帶著周朝的部隊,四處征戰討伐,當時朝廷上下沒人看好周朝的天下,人心惶惶的,也難怪,一個沒有合適繼承人的朝代,末日也是屈指可數的,就是立下功勞,也得不到皇帝的賞賜和認可,不做事也不行,做了事得不到承認,這是最鬧心的一件事了。
於是,當趙匡胤帶兵走到河南陳橋鎮的時候,忽然發動兵變,名言是為周家替管江山,實際上是篡權奪位,後來,太後把宋太祖招到宮內,曆言說道:“你可知,這個江山是誰家的江山嗎?”
當時在宮裏的還有幾位權力很大的大臣,包括宰相趙普在內,宋太祖恭敬地說道:“不敢忘,是周朝的天下。”
太後自知命不長久,逼著宋太祖趙匡胤定下著名的“金匱之盟”意思是,當周朝柴家的人有了成年人之後,宋太祖就把皇位傳給柴家的人。
說起這段曆史,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水滸》裏麵的有丹書鐵卷的柴進,他就是當時周朝柴家的後人,按照社會地位來說,趙家的社會地位遠遠不如柴家,柴家才是真正的帝王之後,趙家做了皇帝,也是從柴家手中篡位得來的,說出去,人心不穩,這是宋太祖最大的一塊心病。
當伯伯的有了這塊拿不掉的心病,就會影響到弟弟趙炅,趙炅的兒子趙元佐當然不服,因為太祖皇帝上位之後,推行了一係列的政策,平定了叛軍,鼓勵生產,現在已經是四海靖平,國富民安,國家的版圖比周朝大了很多,這是趙家做的努力,付出兩代人的心血,為了周朝,他們的父親趙炅身受重傷,冒著箭雨矢石衝鋒陷陣,把腦袋係在腰帶下麵,打下來的江山沒有理由還給柴家的子孫,那是一個沒落的貴族,沒有坐江山的能力。
這才有了趙元佐醉酒之後焚燒宴會宮殿的事情,這件事讓太宗皇帝趙炅心裏很不好受,他心裏明白,趙家的江山是不會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一樣,還回給柴家,可是,就是不還給人家,怎麼也需要安撫一下民心民意啊,不能用暴力事件來達到政治目的,宋朝自太祖皇帝開始就實行文治天下,解除武力,因為武力隻能亂天下,大宋已經過了用武力治理天下的階段,治理天下還是靠鼓勵和策略,不是打打殺殺就能讓人臣服的。
由此,太宗皇帝看出來自己的大兒子缺乏遠見,燒毀宮殿算不得什麼,一個房子而已,燒了再蓋起來好了,可是,一個太子沒有遠見卓識,那就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這個國家的悲哀,於是,太宗皇帝才下令廢黜了太子趙元佐的封號,繼而查出第二個兒子趙元僖在背後攛掇,太宗大怒,本來,第一個兒子被廢黜之後,理應第二個兒子趙元僖接位太子,可是,一個習慣在背後搞陰謀的人同樣是沒有出息的,太宗趙炅是軍人出身,最是喜歡明刀明槍的戰鬥,有話當麵說,他也許不會生氣,在背後攛掇最是卑鄙小人,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同樣不會成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