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是十一月份,但劉家莊和湯山書院卻一點也不冷清,正在如火如荼的雕版,準備印刷書籍。
劉牧倒背著手,向一個地主老財查看自家糧倉裏的糧食一樣,巡視著雕版的工匠們。
朱元璋派太監來到了劉家莊,宣劉牧進宮麵聖。
劉牧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上,難道陛下要跟自己追究李敬忠的死因。
去皇宮的路上,劉牧一門心思地在想陛下究竟會怎樣問自己,自己又要怎樣回答陛下的詢問,才能讓陛下相信李敬忠的死跟自己沒什麼關係。
來到了乾清宮外,太監便停下了腳步,一臉恭維地道:“劉公子,陛下了,您來了無需稟報,直接進去就好了。”
劉牧豁出去了,反正李敬忠的死跟自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身正不怕影子斜,陛下也不能把自己怎麼樣。
進了乾清宮,眼前的一切讓劉牧剛才準備的東西派不上任何的用場,屋內除了朱元璋和朱標父子以外,還有李文忠,傅友德和湯和,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劉牧並不認識的人也在場,看他們五大三粗的樣子,想必也是高級將領。
這麼大的陣勢,肯定不會是為了李敬忠的事情,至於到底是為了什麼事情,劉牧也來不及細想,便跪下行禮。
行完禮之後,朱元璋便將劉牧叫到了身邊,指了指身旁的那位四十多歲的漢子道:“這位是魏國公徐達。”
徐達?這就是大明朝戰功赫赫的徐達,雖知道無禮,但劉牧還是忍不住抬頭看了他一眼,哪知徐達的想法跟自己的一樣,竟然也低頭看了自己一眼。
四目相對,場麵很是尷尬,但劉牧從徐達放著光的眼睛中,瞬間清楚了,也隻有這樣堅毅的目光才能成就這樣的英雄人物。
“晚輩劉牧見過魏國公。”劉牧頗有禮貌的問候道。
徐達隻是微微點了點頭便繼續轉過頭研究眼前的輿圖,這幅輿圖正是劉牧進獻的大明第一輿圖。
朱元璋又給劉牧介紹了另外的兩個人,年紀稍大點的是宋國公馮勝,而年齡稍的便是常遇春的兒子鄭國公常茂。
一下子見到了這麼多的大明的將領,劉牧內心興奮不已,但也隱隱有些疑惑,大明的將領們聚集在乾清宮,肯定是有什麼大動作,自己一介平民出現在這裏,著實不太應景。
朱元璋似乎看出了劉牧的心思,嚴肅地道:“子,朕今日要跟諸位將軍商討北伐的事情,叫你前來,便是讓你給眾位將軍講一講你這輿圖,可不能出什麼岔子,否則,朕拿你是問。”
劉牧明白朱元璋這是又要發動對蒙古的征討了。蒙古一直是大明朝的心腹大患,朱元璋在位三十年,總共進行了八次北伐。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也進行了五次北伐,但就是這樣頻繁的打擊,仍然沒能徹底地擊敗北方的遊牧民族,在朱棣死後也就二十多年年,便發生了改變整個大明王朝走勢的土木堡之變。
一旁的太監早已經準備好了一根棍,遞到了劉牧的身旁,劉牧知道自己躲不過去了,便也不客氣,拿著棍直接來到了輿圖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