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會議室的屏幕上,也開始播放這個農業和牧業生產層的畫麵。
吳良輔院士也同時介紹道:“我們定居點的上層,雖然有15公裏乘以5公裏,也就是75平方公裏的麵積。”
“但扣除城市居住區、城市公園、郊外的草地、森林、河流、湖泊、濕地和山川的麵積,實際用於農業開發的土地,其實隻有35%左右。也就是26.25平方公裏。換算成畝的話,大約是40000畝。”
“另外山川、湖泊、河流、森林、濕地和草地的麵積占50%。城市和城市公園麵積占15%,也就是11.25平方公裏。按照普通城市繁華區域,每平方公裏1萬人的人口密度標準設計,可設計居住11.25萬人。但實際我們設計的初期城市規模,就可以居住大約14萬人。後期如果有需要,也還可以繼續擴張城市規模。”
吳良輔院士繼續說道:“所以我們也就需要在定居點的地下,再設計一個農業和牧業生產層。”
“這裏50米的高度,總共是上下4層的結構。其中兩層是糧食作物種植層,每層高度為8米。土層和隔離層厚度4米,地麵高度也是4米。扣除掉中間的支撐柱。總的可利用土地麵積大約為145平方公裏。換算成畝是,217,500畝地。由於這裏溫度恒定,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作為。用來生產糧食,足夠養活80萬人的。為我們今後的人口增長留了一定的空間。”
“另外還有兩層,一層是果樹種植層。高度是30米,其中土層和隔離層厚度為15米,地麵高度也是15米。所生產的水果,也足夠供應飛船上的人使用。還有一層是牧業養殖層,高度為12米。土層和隔離層厚度為4米,地麵高度8米。可種植牧草。同時糧食作物種植層所收割的稻草、麥稈、玉米根等肥料,也可以生產生飼料喂養禽畜。”
此時,通過吳良輔院士的介紹,以及會議室中央屏幕顯示的畫麵。
眾人已經看到了一副物產充足,人們豐衣足食的畫麵。不禁心生向往。
而吳良輔院士則又繼續接著介紹道:“而在農業和牧業生產層的下方,則是高度為150米的水產養殖層。”。
“這裏的結構則相對比較複雜一些。因為不同的水生生物,對水溫、水深、鹽度,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會分出溫水養殖區、冷水養殖區、淺水養殖區、深水養殖區、淡水養殖區和鹹水養殖區。根據各種不同的水溫、水深和鹽度需求,總共分出了8個不同養殖區。”
“其中,最大的養殖區,是冷鹹水深水養殖區。水深為100米,地下泥土層和隔離層為20米,水麵高度為30米。用來大規模養殖大型魚類。這樣,定居點內的水產品供應,就也能夠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