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如何尋找宜居星球(2 / 2)

“然後第二種方法……”吳教授又繼續介紹道:“則是通過行星淩“日”的方法來進行判定的。”

吳教授繼續道:“當然這個‘日’是指目標恒星而不是我們的太陽,隻是原理是一樣的。”

吳教授又接著道:“我們知道,行星的軌道都有特定周期的。在望遠鏡視線方向上,每隔一個固定的周期,行星就會從相應恒星的麵前通過。”

“這時候,行星就會遮擋住一部分恒星的光線,使恒星的亮度稍微的減弱。一旦我們記錄到這種光度周期性的微變化。那我們也就可以判定這顆恒星周圍,一定存在行星係統了。”

“這種方法較上麵一種方法更加有效,而且對於比金星質量更的行星也可以確認道。”

“而且,用這個方法來觀測地外行星,由於恒星的亮度很高,目標行星在經過恒星前方時,會被淹沒在恒星的光暈之中。但這個時候,我們利用一種幹涉空間衛星,卻可以消除掉母恒星的強力光暈。也就可以得到這顆行星的大致輪廓,並進一步推測出它的體積大了。更有利於我們了解這些地外行星。”

“然後我們再通過分析這些行星的公轉速度、距離恒星的遠近、星體的質量等等數據,將它們和地球的情況進行對比,就能推測出這顆行星是否宜居。”

吳教授最後道:“但這些方法,始終都並不是精確觀測。而隻是一種推測而已。準確率確實是很低的。”

“嗯!”

聽到吳教授的介紹後,他身邊幾名航航空和文方麵的專家,都不由的點點頭,表示認同。

而葉恒這時則也接著繼續道:“的確!不過這些觀測地外行星的方法,卻也已經是宇宙其他星際文明間,十分先進的一種觀測方式了。”

葉恒接著道:“因為就像吳教授的那樣,行星本身並不發光。即便再先進的光學望遠鏡,也是不可能跨越好幾光年,甚至數十光年的距離,直接觀測到這些行星的。至少我們飛船上的光學望遠鏡,最遠就隻能觀測到1光年以內的行星。”

“因此……”葉恒繼續道:“在我們的飛船上,葉珊也同意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觀測,並推斷發現的地外行星是否宜居的。”

“但是按照葉珊在宇宙其他星係中所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用這種方式觀測,並推斷出來宜居的行星,最終能夠確實發現宜居行星的概率,卻不足百分之一。”。

葉恒解釋道:“因為宇宙對宜居星球的限製條件,確實太多了。哪怕隻差一點,也可能會導致原本應該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變得不宜居!”

“另外……”葉恒又繼續道:“根據《星際智慧生物物種保護計劃》的條例,我們也不能擅自去和那些還處於低等文明狀態,未進入到星際文明行列的智慧生物物種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