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下前麵章節(1 / 2)

始至此,夙興夜寐,心中惴惴,不安溢於言表。此為大爭之世,亂鬥之年,三綱顛覆,五常敗壞,豪傑英雄博功名,謀大業。逢此劫難,為求生存,唯奮進爾,坐領一地,積攢錢糧,廣拾名望,方能進退自如。光和六年葉伯安記。

中平元年二月(公元184年),有太平教教主張角弟子唐周揭發太平道欲行叛亂之事,漢靈帝聞言勃然大怒,子的怒火化為太平信徒的鮮血,漢軍大肆誅殺太平信徒,有所關係者亦不放過。並下發全國各地通緝令追捕張角,對抓捕或誅殺張角者賞以重金與爵位,上至官府下至遊俠皆聞風而動,欲除張角奪得賞賜,不想坐以待斃的太平道遂起義反漢。

其以“蒼已死,黃當立,歲在甲子,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誅無道,享太平的理念令飽受苛政之苦的百姓義士紛紛響應。

太平教教主張角自稱“公將軍”,其弟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以道家三才“地人”為名,囊括萬物生存之根本,昭示其拳拳之心。

張角將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的信眾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其統一指揮。又因五行輪轉中漢屬火德,五行相生,火生土,太平道信徒皆裹黃色頭巾,故被稱為“黃巾軍”、又因其人數眾多如飛蛾聚集,也被稱為“蛾賊”。黃巾軍初起義,便席卷八方,裹挾平民,從者雲集,下震動。

中平元年三月,漢中郡房陵縣縣府,“蛾賊猖獗,亂民四起,為防叛賊來攻,孫縣長也前往郡城求援,各位有何良策保境安民,護衛城池。”上首一中年文士連杯中茶水還未來得及入口便急問到,縣長名為求援,實則避難,而家中老,財物土地家族根基都在本地的縣丞可就犯了難。

這時左側一約七尺修長男子拱手而道“謝縣丞,身為縣尉,軍務之事乃吾本職,如此便鬥膽拋磚引玉,南陽蛾賊十萬之眾,已破宛城,朝廷三路大軍雖已發兵平亂,但還得防範蛾賊南下,房陵鄰近襄陽,到時難免受到股蛾賊波及,房陵城牆矮,恐有破城之禍,屆時諸位危及。”

男子頓了下,“縣中兵士不過兩百,還請縣丞及在座諸君牽頭召集家丁民壯,城中分兩班巡邏,遇到民眾聚集可驅散,若有騷擾可請民望之士安撫。對於荊州流民,也請諸君或招募於田莊,商肆給予一份口糧,或輪流每於城外施粥,待朝廷平定叛亂,流民自然散去。吾願出家丁二十,招募兩百流民,施粥三,為防城中商賈趁機謀利,還請諸位出麵共同平穩糧價,並尋混跡市井之民,監督施粥。”此是房陵縣尉葉平,字伯安,家中有餘財,地方頗有名望,身為獨子,家中使盡手段幫其謀了份縣尉的差事。隻是此葉平非彼葉平,跨越千年的靈魂已占據這二十有六的軀體。

“甚善,葉縣尉之法與吾不謀而合,縣長臨走之時命我代行職權,吾這就發公告,來人,速速謄寫。”謝縣丞連忙附和“吾亦出家丁二十,施粥四。至於糧價平穩,還請諸君共同出工出力。”謝縣丞開了口,在座士族,富賈才紛紛表態,或出錢財,或出人力。湊齊家丁兩百,施粥一月。葉平見目的已經達到,便也不在多言,至於糧價之事,畢竟不是縣君,難以做主。自古資本便是逐利的,隻是警示各家顧及大局,吃相不要太難看。

一離開縣府,葉平便馬不停蹄聯係各士族,富賈召集家丁,身為縣尉,這召集的兩百壯丁也暫時歸於麾下,再加上縣兵兩百,有兵丁四百。東漢軍製總體為五二製,五人一伍,設伍長,二伍一什,設什長,伍什一隊,設隊率,二隊一屯,有百人,設屯長,伍屯一曲,設軍候,二曲一部,有千人,設軍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