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是韓愈《師》裏的句子。好一個“孰能無惑”!但果真沒有老師又該如何是好呢?便所謂“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了麼?
今日看來不是,解的方法有很多,通過網絡則是最便捷的了。可有一樣“惑”,便是網絡都告訴不了你——道路。這個道路,是正被你踩在腳下的,或為彎路,卻被你當作了正道,端得有個老師來糾正你不可。於是的痛苦就產生了。
蓋人生不像遊戲,沒有數據麵板兒,故人對未知的恐懼,放諸自身也一樣奏效。摸不清自己的水準,誠是種大可怖,畢竟很多事情上,不似學校的定期測分,擁有試卷。受自身眼界局限性的影響,你永不能真正看清自己,除了更高層次的人外。
那末問題就無解了,隻因更高層次的人,非是我們能輕易接觸到的。即便搭上了話,人肯大發慈悲的指點你兩句,亦不能久擾,會煩,最後總輒要靠你自己悟。這已是最理想的情況了,甚至連那兩句話的指點,都渴望不及。
所以我很是欽佩那些能自通的人,隻要給夠他書本,予他些材料,就能搞出成績來,雖不容易,到底是有個結果。似不侫這般的笨蛋,要讓我自通,恐要等下下輩子罷。可我還是得盡量去悟,歪斜也不曉得,非要等碰壁,碰一次壁,長一點智,待到這壁碰碎嘍,我也頭破血流了,興許能悟出點東西來。
在那之前,唯有自顧自省,暗暗提醒自己還很不足,旁餘的想怪怪不了,亦隻好怪自己。這樣心情才容易平下,倘如時候跌跤了怪地板,指它罵它,則會哭得愈理所當然,一發不可收拾。這不是治學問應有的態度。
如此以往,的終極,你自然而然就成師了,起碼對比你底層次的人來。但同時要信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話,求教於高手,總輒要進步得快些。這是不侫對後來者的建言,千萬要設法找個老師,所謂“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理是這理兒,可笑的是,我全然在講空話,因我本就是個後來者,更沒得師傅領。能師法的也僅有書本了,好聽些,是隔著時空與人交流,實際上為單方麵的揣摩罷了。每每讀到興處疑處,發問發歎,苦苦無人引導。
這於社會上倒習見,大家隻圖個結果,錯即是錯,沒人主動告訴你怎樣個錯法,除場外求助,獨剩己悟。不先把悟性鍛煉高些,縱給你本《北冥神功》你也學不會。這麼來,沒師傅反有沒師傅的好處哩,好歹自力更生慣了,於新環境裏較適應得快。。
隻要你經得住考驗,也即是我的“碰壁”,印象絕比老師教來的要深刻。唯其中的難處,需得你親曆試試,方才知曉。那是半個身子陷入泥潭,好容易拔出,就又陷將進去的感受。若無老師與你撐氣,徹底淪落潭底,也僅為一念之間的事兒。
講實在,眼下正當不侫陷進去的時候,每每此際,我非要寫一篇這樣的文章來自拔才好。至於文理我是俱不管了,想到什麼便寫什麼,正如你慪氣喝悶酒,總不能像約會時的細呷,那般優雅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