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山交界,洛陽之陲黃河之角有一小鎮,喚名鳳凰。
初為村落,後發展成鎮。鳳凰錦名,實則名不副實。
此地因地處黃河之邊,常年旱澇交替,加之土地貧瘠。
從古至今,仍以貧窮出名。陝晉之土,多粘而貧瘠。
在農耕水利之中,視為惡土。每當黃河水發,澇積遍地。隻等那澇水退去,烈日一曬,那焦黃的土壤便如同水泥澆灌的地板一般,奇硬無比。
鳳鎮的村民,多為祖上停留惡地,代代相傳。一無適地易遷,二怕生活習慣難改。於是,一代窮過一代的人,依然停留在這片貧窮無望的土地上。
依天吃飯,靠地而活。
在旱澇相交的年景裏,整個鳳凰鎮顆粒無收。為了存活下去,全鎮的人集體出去乞討。
根據祖上傳說,鳳凰鎮之所以從古至今,代代窮苦,是女媧神祖怒下詛咒,才落成惡疾之地。
相傳,傳說盤古開辟了天地後,女媧用泥捏了人類。後女媧繼了皇位,鎮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滿,就興風作浪,女媧即令火神祝融迎戰。
經過殊死搏鬥,共工大敗,惱羞成怒,一頭向擎天柱不周山撞去,竟將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時天塌了個大窟窿。天地相通,脈氣失常,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類陷入災難之中。
女媧見人類失去生存條件,著急萬分,就決心煉石補天。
她遍涉群山,選擇了天台山。這裏山高頂闊,水足石多,是煉石的理想地方。
女媧在天台山上煉了九九八十一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塊五色石。眾神仙和眾將官幫女媧補天,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
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女媧補天後,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天地定位,普天同慶,人們在天台山迎女媧歸朝,女媧也十分歡喜。
到天台山後,大家看天下的兒女們生活安然,高興地吹起了笙簫。
笙簫之聲帶著潤雲,所到之處地富人樂,天下從此太平。
後來殷商暴君荒淫無度,目中無人,在參拜女媧神像的時候竟然對女媧的美豔心動,在女媧廟題下淫詩,惹得女媧大怒。
親自下界毀去女媧廟,隻是不想將當年補天剩下的一塊七色琉璃石頭從此遺落人間,下落不明。女媧神祖因失神石而暴怒,便施下惡咒,從此周邊之人,世代窮苦,永無出頭之日。
在鳳凰鎮中,有一個破落的山洞,遠遠的看去,就好像是天然形成的窯洞一般。據先人相傳,那便是遠古時代的女媧親自下凡毀去的神廟。
雖是神廟,可是因傳說被女媧下了詛咒,那窯洞便成了萬惡之地。
就連破四舊,除迷信之時都無人敢靠近。有更多人相信,鳳凰鎮之所以代代窮苦,便是女媧留下的詛咒封存,此地之人,永世不得翻身,千古窮苦,萬世乞討。
澫年,黃河水發,幾乎毀了所有的農田和住房。當時,正是青黃不接之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出去乞討。
隻等村民陸續返回之時,鳳凰鎮早已變成一片荒蕪之潭。原本參次而上的窯洞和住所,被一層粘稠的黃沙塗蓋。
唯一能見的,隻是那如同一個鼻孔一般朝天而指的神廟。
就在村民傷心欲絕的時候,讓人無法相信的事情發生了。那洞口竟爬出一個孩童。隻見那孩童通體白皙,雙目清澈,如同畫上的仙童一般。
所有的村民在振奮之際,更多的是恐懼。
黃河水災,凶猛無情。來勢如山,快比閃電。那山一般高的水勢,會瞬間吞沒大地。就連洞中的蛇鼠蟲蟻,都無一存活。
如此一個鮮活的孩童,是如何活過來呢?
有膽大的村民越過爛泥,將那孩童抱了回來。
卻見那孩童的口中叼著一塊七彩的琉璃石頭,看樣子也不過兩三歲大小。
就是這個神奇的女孩,給鳳凰鎮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女孩被抱回去之後,緊咬七彩琉璃石,任憑人們怎麼哄怎麼喂東西,她就是不鬆口。
村民無奈,隻能將之供在香桌之上,每日供奉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