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原之變(1 / 2)

平原郡,位於帝國北部腹地,出雲江的北岸,連綿的霧山到此戛然而止。平原郡境內的鏡壁,被譽為帝國第一奇觀,寸草不生的懸崖高聳入雲、光滑如鏡,有“飛鳥難渡”之。

過了平原郡往東,直到海邊,沿著出雲江兩岸,是綿延千裏的泥沼澤國。前朝國力羸弱,每每被北方的蠻族欺淩。蠻族南下時,西有巍峨的霧山,東有連綿不絕的泥沼,隻能從平原郡作為突破口,劫掠中原。

前朝中期,被譽為一代防禦大師的李敢,在平原郡境內抗擊北方的蠻族,取得了前朝對北方蠻族的第一個勝利。在李敢的主持下,前朝在平原郡境內屯軍駐邊,始建軍鎮。後來隨著前朝與蠻族互市的開展,軍鎮漸漸繁華,形成了城池。從那時起,這裏成了前朝在出雲江北唯一的國土。

因為其地理位置重要,又多與北方的蠻族打交道,雖然這裏隻有一個縣大的土地,但是前朝仍將此地稱之為郡;由於是從軍鎮發展而來,前朝將此地稱之為“列城郡”。

帝國的太祖皇帝雄才偉略,一統山河後,正是以列城郡為踏板,北擊蠻族,拓土千裏。重遊故地時,太祖皇帝在列城郡留詩一首:

依山傍水建列城,

千載未能罷刀兵。

本是柴桑平原地,

何容烽火露猙獰。

從此,列城正式改名為平原,因為其連通出雲江南北,戰略地位重要,依然保留其“郡”的建製。

自太祖皇帝立國,至今已傳十一帝,國祚達三百餘年。期間無論治亂,平原郡都不曾與帝國離心。原因有二:其一,平原郡有號稱帝國三大精銳的“平原精甲”,無人敢觸其鋒;其二,平原郡的郡守皆是忠正勇毅之士,雖無曠世名臣名將,但也都是帝國棟梁。

由於承平日久,當今子繼位後,不理朝政,沉迷於聲色犬馬,以致忠良隱匿,奸臣當道。加上災不斷,直攪得四海沸騰,民不聊生。下群雄並起,盜賊蜂出,州牧、郡守紛紛擁兵自重。

平原郡擋南北之要衝,四方勢力都意圖染指,無奈郡守陳忠忠勇有加,麾下甲士三萬,一時間倒也維持的太平。

但是下已亂,非人力可違。不知從何時起,在霧山的東麓盤踞了一夥盜賊。陳忠組織人馬剿殺了幾次,無奈越剿越多,竟成大患。

陳太守集結重兵,於冬至日圍攻盜賊巢穴,奈何公不作美,突降大雪,大軍在霧山上騰挪不開,隻得被迫下山。不料受到了盜賊的銜尾追擊。陳忠大怒,親自帶領人馬斷後,意圖伏擊追兵。不曾想盜賊反施誘敵之計,引陳忠率領人馬脫離大隊,欲聚而殲之。陳忠率眾拚死突圍,八名“平原精甲”盡皆戰死,所率部眾傷亡過半。陳忠在回到大營後,隻留下一句:“此仇不報,死不瞑目!”就因傷重而亡。

此時的郡守府,肅穆沉鬱,郡守府的門額上紮著白布,石獅子上的紅絨球也換成了白色,兩側的拴馬樁也都纏上了白綾。庭院內,白氈鋪地,潔白的風燈上都寫著一個個大大的“奠”字。

陳忠的家眷並不在平原郡,靈前舉孝的是以郡承文辛彥為首的一眾同僚下屬。

文辛彥的臉色很難看,陳郡守犧牲已經是第七了,派往帝都報信的信使還沒有回來。現在平原郡內人心惶惶,盜賊更是肆無忌憚的劫掠著西部靠近霧山的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