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部分內容根據正史改編,故事情節均為虛構。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麵,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農家、雜家、縱橫家、陰陽家、家(記錄民間街談巷語)、方技家(醫家)最廣為人知,後世在此中剔除兵家、家、方技家三家,總結為“三教九流”中的“九流”,而三教則是“儒教”、“道教”、“佛(釋)教”。到了現在本人還能夠查到的諸子百家裏麵,還有其他的三家鮮為人知,分別是計然家(經濟)、數術家(數學)和水家(水利)。到了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毀“詩、書、百家語”等大量典籍。諸子百家的大量的學派應該在這個時間點遺失大量的典籍,或是人,導致現代無據可考。直到東漢蔡倫造紙之前,竹簡作為諸子百家知識的主要載體,十分珍貴。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先後嚐試使用了陶器、甲骨、青銅器、樹葉、獸皮、石碑、磚瓦、竹簡作為文字載體,秦始皇燒的也是竹簡。而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出現在唐代,到了宋朝才出現活字印刷術,要複製內容隻能手抄。因此這些諸子百家的書籍中有抄本或者有遺漏的才會有機會傳下去,百家的思想文化出現了大量失傳,而留傳下去的典籍到了漢代形成了漢代的士族世家,這些士族大多把這些傳下來的知識奉為“家學”,細細看漢朝曆史上的人物,會發現裏麵很大一批比較高級別的文官類官員的家譜裏麵,祖宗或者後輩幾代,除了“不願出仕”的部分人之外,都是有當官的。像袁紹家族的”四世三公”,比較離譜點的還有陳群家族,世代做官做到十五代之後還出個皇帝陳霸先。實際上這就是漢代所逐漸形成的官僚世族化。
再到了秦朝之後西漢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人感應”、“大一統”學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製神學體係。也就是這個時期,“三教九流”之“儒教”正式登上曆史舞台,諸子百家其餘的諸家學派被皇權打壓,但由於漢高祖劉邦至漢武帝劉徹期間西漢所使用的社會主導思想是道家的黃老學“無為而治”,因為“文景之治”的出現百姓對道家的認同度會偏高,因此直到東漢末年間道家受到的影響是不大的,因此東漢後期出現了兩個道家教派,分別是張修創的“五鬥米教”和張角創的“太平道”教派。時間推至張角黃巾起義的184年,張修被張魯殺死後,“五鬥米教”由張魯繼承,“五鬥米教”一直傳到現在,演變成了龍虎山的正一道(亦稱師道)。正一道與宋末元初創建的全真道都被後世歸為”三教九流”之“道教。
然後就要到這本書的設定了,必須先在這裏,以免讀者看的時候一臉蒙,剛在前麵到的諸子百家流傳下來的典籍,作為漢代官員選任的敲門磚之一,也是漢代士族世家的形成和流傳的重要傳承的關鍵因素,在人們熟知的《三國演義》裏麵,其實出現過前麵的這些元素,但並沒有重筆濃墨去描寫這些家族元素和這個時代所出現的兩大教派轉折點,就是士族勢力因為亂世逐漸向軍閥靠攏導致儒教的盛極轉衰和道教的興起和傳播,在這本書裏麵,我想把這些時代的元素作為背景寫出來,添加一些現代玄幻和武俠的元素,令張角的法術“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等,還有武將單挑實力機製在本書裏麵變得合理化。
先來這本書基礎的力量體係劃分設計:
一是道修體係,從道家之中領悟出現的方術,方術是道家學創始人李耳所創造的,主要依賴參悟道,通過提升精神境界,提煉精神力從而獲得能量——“炁”才能使用其道家特有的“方術”,而且因為擊殺凡人會沾染因果從而出現道反噬,所以修煉的人很少。《三國演義》裏麵出現過的一些道家的“方術”,例如張角,左慈在《三國演義》裏麵展現過的,也提到過其他一些道家的“異人”:南華老仙、於吉、紫虛、南鬥、北鬥、火德星君、李意等。
二是內修體係,以戰國諸子百家流傳下來的主流典籍在人們的參悟其中的“道”與“度”(指尺度)所形成的內修體係,所謂的主流典籍如《論語》、《孟子》、《荀子》等最具代表諸子思想的典籍。內修體係大家也應該在武學裏有個大概的認知,在這裏也差不多,主要是通過參悟上述的各種先賢典籍所衍生出的內功,通過修行和參悟從而獲得能量——“內力”,使用內力就能夠加強“武術”中招式的威力。
三是體修體係,跟金大俠筆下的外功招術也差不多,就是對招式技法的研究和對身體的鍛煉,最初是脫胎自諸子百家典籍裏麵的“度”的研究,後來因為沒錢沒地位讀不起書的百姓太多,他們身體力行逐漸開始演變就出現了一下鍛煉身體的方法和戰鬥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