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曆567年,12月7日清晨,托托拉利約。
晨曦微露,但起床的時間還沒到,軍港內一片寧靜。滿載兩個印第安帝國雄心壯誌的海軍聯合艦隊正整齊地錨泊在此。
明天,這支強大的艦隊就將完成所有戰前準備,駛出托托拉利約,邁入遼闊的太平洋,去“收複”被“霸權主義邪惡帝國侵占已久”的中南太平洋諸島,甚至“解放印第安人永遠的親人和兄弟——南太平洋土著們自古以來的家園”紐西蘭和大澳。
超過兩百艘戰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包括32艘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正在此枕戈待旦。隻待一聲令下,聯合艦隊就揮師西進,“奮起反抗”大明帝國長期以來的“剝削和壓迫”,誓要打出一個“南美人說了算的南美”……
可惜,絕無可能。
此時此刻,就在托托拉利約港西北方220海裏處,一支規模毫不遜色的強大艦隊已經到達指定位置並展開戰鬥隊形。大明皇家海軍的劃時代新品,十八艘全新的艦隊航母正在調整姿態迎風航行,有序起飛艦載機;而摩拳擦掌的戰列艦們已經解下炮衣,隻等第一波空襲成功的消息傳回,就直衝托托拉利約,徹底毀滅南美海軍(可惜……)!
這支大明艦隊雖然戰艦數量並不占優勢,但無論是總噸位還是單艦戰力,訓練水平還是軍事技術水準都在對手之上。而最重要的兩點優勢,則是航空戰術的運用和情報係統的巨大優勢——全世界都還沒有多少人意識到大型航母所搭載的機群能有多麼強大的破壞力,而早在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剛剛密會拿破侖特使,甚至連字都還沒簽,明帝國情報部門就已經發現端倪,印第安人接下來的一舉一動其實全在明帝國的眼皮子底下進行……
那麼,在最終確認兩大南美帝國已經反水,並即將配合歐美展開軍事行動的情況下,帝國緊握的鐵拳必然狠狠揮出。這是一次準備充分的致命襲擊,絕不會念舊情。
六點二十分,伴隨著威武的“雄鷹出擊進行曲”,第一波次500架戰機全部起飛完畢,編隊後向托托拉利約進發。“寒流”行動正式開始。
七點四十分,第一攻擊波到達托托拉利約港外——由於對方沒有雷達科技且防備鬆懈,一路暢通無阻。攻擊編隊指揮官下達了攻擊命令,並向艦隊指揮部回電——“風!風!風!”,意為突襲成功,可以開始第二階段作戰。
直到超過兩百架爆二乙海軍型“軍艦鳥”俯衝轟炸機先後開始攻擊,此起彼伏的尖嘯聲彙成了暴風過境一般的恐怖怒嚎,這才喚醒了軍港內睡眼惺忪的印第安軍人們。
防空警報剛剛響起,就立刻被連綿的劇烈爆炸聲淹沒。與此同時,大明帝國在所有渠道正式對外宣布向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宣戰——聽說你要宣我,不行,我先宣你。
軍港內每一條主力艦的大致泊位早已在作戰會議上反複強調,再結合從空中俯瞰時戰列艦那巨大的艦影,目標非常明顯。所以,第一波攻擊中八成以上的俯衝轟炸機和近三分之一的魚雷攻擊機都將目標對準了這些龐然大物。
甚至護航的戰鬥機由於根本沒有敵機,最後也違反規定加入了群毆固定靶的狂歡中。
八點十分,南美聯合艦隊旗艦,由大明提供設計圖紙並指導生產的三萬五千噸級條約戰列艦“安第斯”號被航彈連續命中。一枚800公斤穿甲航彈鑿穿水平甲板落在前部彈藥庫內,七秒種後,隨著一聲沉悶的巨響,安第斯號前部彈藥庫殉爆——小山一般的艦體都猛地“跳”了一下,重達一千六百多噸的二號炮塔更是筆直飛起,底座中竄出十幾米高的烈焰!隨後,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強行撕裂了艦艏部分的船體,整艘戰艦徹底被火光和濃煙吞沒。
猛烈的衝擊波和衝天而起的蘑菇雲甚至擊落了一架明軍戰機!這位“幸運的”海軍航空兵,東瀛籍的酒卷和男少尉也成了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第一個被俘的帝國軍人,不過他隻當了不到一天的俘虜。